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吴丹

2023-07-14 13:59:00

图片图片

淋漓十一号:water in dripping no.11(2013)


图片图片

在北京宋庄,一个由两层红砖建筑围拢的小院,是郑路生活了十年的艺术工作室。初夏正午,院中洒满炙热阳光,几件“淋漓”系列雕塑作品,与葱郁的绿植一起,裸露在烈日下,满眼生机。


这些不锈钢雕塑的造型,像是从四面八方泼溅而出的水,破碎而凌乱地在某一个瞬间被凝固。当你站到一人多高的雕塑前,看着被定格的轻盈的“水花”,伸手触摸,又是反差感十足的光滑与坚硬。明晃晃的阳光把雕塑的不锈钢材质衬托得耀眼夺目,那是比真实水花更有视觉冲击力的效果。


今年3月,郑路刚完成在英国的个展“流体叙事”,这也是他在欧洲的第一场个展。他最具代表性的“淋漓”系列和“极光边缘”系列的最新作品,将伦敦hofa画廊变成一个充满着灵动的“水”的空间,是对“水”题材的完整呈现。


从2009年的《淋漓一号》开始,郑路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水”的隐喻。他用金属汉字塑形,把白居易的《玩止水》全篇文字构成一件凝固的水的雕塑,以此开启了对“水”这个意象的漫长探索。


“在中国传统哲学里,自然界一直被用来比喻人生。从孔子开始,就用‘逝者如斯夫’来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返。”


郑路说,在白居易的《玩止水》中,有“动者乐流水,静者乐止水”,庄子也以“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来比喻人心。“水”的意象反复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哲学中,也持续出现在他的创作中。


他久居宋庄一隅,远离市井喧嚣,与工作室团队一起创作。正是这种纯粹状态,才能确保他在面对热爱的事物时,始终保持孩童般的痴迷与专注。


艺术创作对他来说,就像是“玩儿”,是全然地放松、偶然与想象。

图片

淋漓七号:water in dripping no.7(2013)

郑路的雕塑,从来不是仅流于表面的当代艺术形式,而是扎根于传统,蕴含中国哲学意味。


他早年的雕塑有很深的文字解读空间与观赏性,雕塑上覆盖着密密麻麻的汉字,以镂空的方式来塑形。


郑路有很深的文字情结,与他成长的家庭背景不无关联。家中很多长辈从事文字工作,祖父写得一手好书法,父亲则喜欢写诗、写文章。父亲给报纸杂志投稿时,总会叫他来誊抄,在那个没有电脑的时代,写得一手好字的郑路,就是父亲得力的助手。


“文字情结是烙印在基因里的,用文字做雕塑,是很朴素、很具象的结合,也是一种潜意识。”郑路在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读本科,在中央美院读研,又到巴黎美院雕塑系交换学习,一点点更迭自己的美学体系。


尤其是巴黎的留学经历,让他放弃写实雕塑路线,转向材料的探索。他选择不锈钢对文字进行转化,用金属切割汉字,再打磨成一件件雕塑。


诗词歌赋是他早年建构雕塑造型的基础。从李商隐的《花下醉》、苏轼的《水龙吟》,到曹植的《洛神赋》《金刚经》,郑路不断将中国文字印刻在雕塑中。


直至2009年,“淋漓”系列的第一件作品诞生,传统文化中的“水”成了他创作的母题。


白居易的《玩止水》中,一句“利物不如流,鉴形不如止”,让他发现诗中“止水”的寓意,正映照着现代人的心境。白居易以静止之水的澄澈,与平静内心做类比。这种思想境界,恰是雕塑的视觉形态所能传递的。


他把《玩止水》的全篇文字,做成了一件肆意喷溅的雕塑。那些水花更接近自然本来的状态,洒脱飞溅,像是从慢速摄影中截取的一个瞬间,时间突然被凝固,如同一首可触摸的诗。

图片

淋漓十二号:water in dripping no.12(2014)

这十几年里,他持续地研究“水”,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脉络中寻找“水”的隐喻。不再做文字的雕塑,但一直没离开“水”的题材。


“古人对‘水’的智慧特别有意思,我一直在里面寻找营养。庄子把水当做镜子,只有静止的水面才能照见自己。”郑路说,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同样也是一种比喻。在2013年的《淋漓十一号》中,他呼应的是老子《道德经》中那句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水是特别好用的模型。”郑路说,水是无色无味的,清澈纯粹的。水没有固定形态,既是万物之源,也意味着无限可能。


在他遍布世界各地的公共雕塑中,“淋漓”系列最受欢迎。从国家大剧院到法国尼斯博瓦隆宫殿酒店,从上海深坑酒店到意大利bosco酒庄,他的“淋漓”系列带着令人震撼的视觉冲击力,成为不同建筑、景观和室内的点睛之笔,也是中国当代艺术雕塑融入商业市场的成功典范。“虽然我用的是中国元素,但在视觉上,全世界的人是相通的。”郑路说。最近他看了一部bbc纪录片,解释人类为什么会喜欢闪闪发光的东西,“这是一种从远古人类进化而来的动物性,人类只要看到发光的、闪光的东西,就意味着水源,就看到了生命。”

图片

淋漓:water in dripping(2021)

在郑路的工作室里,与雕塑作品同样壮观的,是他的军事模型收藏。


他平时不擅社交,喜欢泡在工作室里,大部分时间用来创作,剩下20%的时间就用来把玩那些仿真度极高的手工模型。在国内,军事模型收藏属于极其小众的领域,郑路的收藏则算得上前列。


在他工作室一楼,开辟出几个空间陈列自己的收藏。走进房间,如同置身一个小型私人军事模型博物馆。专门定制的玻璃橱柜里,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建筑、飞机、坦克和人物模型,按照不同的故事情境,打造成一个个精巧细微的小世界。


雕塑家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制作出精妙的实景沙盘。这种展示方式,也使得他的收藏与众不同,可以像一位导演那样,创作出雪景、战壕、森林、沙漠等迥异有趣的迷你世界。


“喜欢玩模型的人是很孤独的,它是孤独的人的一个出口,模型就是你的世界。”郑路痴迷军事模型,既有童年时未能满足的欲望,有对历史题材的喜爱,也像是他的另一部分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新鲜的视角。


把玩模型时,他能时刻带着宏观的视角,以上帝视角一眼掌控全局。他发现,当事物被缩小,更容易挖掘到本质,更细腻地去体察、理解和欣赏。


玩模型的过程,是微观和宏观视野的不断跳切,“做模型的时候,就是一个维度上的变化,极其微观,达到人的视觉的极致,追求看见和看不见的临界点。我做一些场景模型的时候,又要从微观跳出来,特别宏观。这会让你跳出来看,跳出来创作,不至于拘泥于细节。”

图片

沉默的叙述,于银川当代美术馆(2019)

从模型上获得的视觉维度变化,被他巧妙运用到这几年的艺术创作中。从2018年沪申画廊的展览《局现》开始,郑路做了一批围绕“维度”而展开的实验性创作,微观的视野和逻辑,呈现出有别于“淋漓”系列的不同面貌。


“玩儿”是他创作的核心,也是艺术灵感的来源。


模型、艺术创作、摇滚乐都是郑路的精神出口。工作室二楼高阔的空间,是他日常生活的别处,这里除了陈列各个时期的雕塑装置,就是technics黑胶机、书架和收藏着各种威士忌的酒柜。曾经组过摇滚乐队的他,置办了一套roland电子鼓,随时随地就能自娱自乐地练鼓。


过去做“淋漓”系列,他是在“玩儿”。借助高速摄影捕捉真实,再赋予水花以更连贯的想象,以此塑形。


这些年,他“玩儿”的方式又有了变化,开始借助计算机技术。用电脑设计水流的路径,用多重指令绘制水的运动地图,让水在空间里有限制地变化。


这种既有人为限制,又通过计算机来赋予的形态变化,让郑路的作品呈现出生物与机器之间的相互给予,也就是“反刍”。


“这是生物和机器的联姻,是综合性的产物,而不是单纯用电脑生成的东西,是比较强的交互。”郑路说,在刚结束的英国个展“流体叙事”中,他把自己这些年创作变化的轨迹都完整呈现。


他相信,艺术作品与生物一样,会不断进化,形态、材质和内核都在变化。这种思维模式的转换,也是一种不想重复的“玩儿”。

图片

66.34°/66.34°(2023)

gm:在你的“淋漓”系列作品中,能感受到泼洒的水带来的自由与张力,从创意到落地的过程,对你来说是一种“玩儿”的过程吗?


郑路:我觉得创作的本质就是“玩儿”,玩就是审美活动,甚至能兼具认知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以玩的心态去创作,成为身心一如的感性活动,不断寻找刀出刃的过程。是可以在这个行为中感受美,并寻求自我存在感的。回顾以往,有意思的东西都需要有“玩儿”的心态才能做出来,有很多轻松、偶然的因素,并不是通过深刻思考做出来的。

gm:用雕塑来捕捉水在运动瞬间的空灵美,最难的部分是什么?现在你的新系列又用了一种人和机器的“反刍行为”,如何理解?


郑路:真实的水在运动展开后是细碎的,是不易用雕塑还原的,所以,寻求其中的平衡是难点,既要保持灵动的部分,又要使其实现连贯的承载。早期“淋漓”系列还是比较主观的处理,有臆想出来的形态。

所谓人机反刍,是我的比喻,因为人和机器的交叠行为类似反刍动物反复消化的过程。首先,就是将原始流体的形态,也就是人主观的臆想,生成实体泥塑模型。其次,泥塑的模型通过机器扫描建模,三维模型通过软件进而在多维空间中转换穿插变形。再次,人的主观意识再次参与进来,判断运动形态并将其定格,生成新的模型。从次,机器再次参与进来,模型设定尺寸进行金属3d打印。最后,人再次介入,人工焊接组装并抛光。作品形成的过程像是一整套反刍过程,是人和机器的反刍,这个结果犹如一个生命体,像是生物和机器的联姻,是无机物和有机物相互嵌套的结果。正如凯文·凯利所说,今天,两种趋势正在发生:人造物表现得越来越像生命体;生命体变得越来越工程化。

gm:你是众多大型公共项目宠爱的艺术家,一件雕塑作品出现在美术馆和公共场合,对你有不同意义吗?怎么看公共艺术对城市的价值?


郑路:在美术馆做展览的创作自由度是最大的,同时它的专业观众多一些,公共艺术就是面向大众,它的回馈更朴实。


这些年,我一直致力于做公共艺术,希望能为社会贡献些许有限的价值。公共艺术涉及诸多因素,是一个多方条件协调的结果,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公共艺术的落成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公共艺术作品的存在有多重维度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它既关乎整体,又与个体息息相关。所以公共艺术的落成带给创作者的感受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文章来源: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0条评论

卡斯滕·尼古拉(carsten nicolai),《先锋一号》(pionier 1), 2011年
黄韵奇 0评论 2023-07-25
没有人真正地看见过一朵花,我们没有时间。观看需要时间,就像交朋友需要时间。——乔治亚·欧姬芙对于一幅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0评论 2023-07-25
今年四月,72岁的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只身从伦敦飞往青岛,准备他在中
voicer 0评论 2023-07-25
正午的暴雨从四面围拢,位于海军部旧址的一个空间中,丁立人画展正在开幕,暴雨突袭的声浪铺天盖地,人们看
刘白 0评论 2023-07-25
荒 诞的事,往往别有意味。北京顺义某旧货市场,一天,商家纷纷收起了棚户,原本在棚子底下的各类古旧宝贝
袁政 0评论 2023-07-25
李涵认为:“建筑学里始终有一部分是更偏向艺术的,欧美社会已经过了大规模建造期,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年轻建
刘小荻 0评论 2023-07-25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相比西方风景画注重色块与光影的形态塑造,东方山水画更看重意境的表达。但
thepluspaper 0评论 2023-07-25
konstantin fyodorovich yuon康斯坦丁·费奥多罗维奇·尤恩俄罗斯画家, (1
玖月画社 0评论 2023-07-16
荷兰艺术家苏珊·德鲁门大型水晶装置艺术作品《共鸣》将于2023年7月16日至11月22日在2023成都双年展"大地回声"板块展出。
selena yang 0评论 2023-07-16
衣服必须要按颜色分类整理,不管任何物品都要摆放排列整齐,不能容忍有一丝丝的脏乱,发个人动态必须凑满九
艺术与设计 0评论 2023-07-15
反主流counterculture她通过激进反叛行为和拒绝艺术家身份所表达的投身于远离‘上城’环境、
玛丽亚卡拉·莫莱(mariacarla molè) 0评论 2023-07-14
2023年个展“流淌”中,姚浩最大的转变是从描绘童年时代和少年情愫,转为呈现艺术家眼中的都市人物。这
张火火、王智一 one 0评论 2023-07-14
艺术家:刘商英摄影:董林眼镜来自:木九十 mujosh2016年春末,刘商英的工作室意外失火。“夜里
郑舒元 0评论 2023-07-13
一颗花骨朵,在成为影像之前掉落,可能是刚刚,也可能过了一会。和以往的经验不同,花蕾离开了枝桠,却没终
崔灿灿 0评论 2023-07-13
诱惑使人盲目科威特海湾是一个有着丰富的石油储藏的地区。在石油被发现之前,“潜水采珠”曾是这片海域许多
陆冉 0评论 2023-07-13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