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voicer

2023-07-25 12:35:00

今年四月,72岁的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只身从伦敦飞往青岛,准备他在中国最新的展览,西海美术馆的“有生之时”。


当他从39000英尺的高空往下看,他想,人应该会感到陌生、害怕吧?但大家在飞机上喝酒、看电影,娱乐消解了我们正处在一个危险境地的事实,让我们错失了一个从很不一样的角度去看地球的时刻。

如果可以,他希望飞机完全透明,好让我们感受自己和天体的关系,意识到太阳和星星在哪里,去思考我们究竟活在怎样的现实中。

葛姆雷相信雕塑,它可以启发我们去思考活着是怎么一回事。当我们对雕塑提出疑问,就像精神提问肉体,“它在这里干什么?”雕塑也反问你,“那你在这里干什么?”

● 首图为《北方天使》1998,英国盖茨黑德永久雕塑 © antony gormley


图片

不要看懂,要有自己的想象


图片

图片

图片

● 《亚洲土地》2003 © antony gormley


疫情前,葛姆雷常来中国,因为他觉得艺术永远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在中国。
2003年他到广州象山村,请当地350位居民一起捏小泥人。一开始居民总是跑来问他,要捏成什么样?他告诉他们,只要巴掌大,站着,眼睛向天上看,其他完全可以自己想象。

图片

图片

“有生之时”展览现场,青岛tag·西海美术馆,2023,摄影/黄少丽,作品顺时针方向分别为《果实》1991/93,《最终产品》1990/93,《身体》1991/93《大地》1991/93


他的雕塑,也要求观众有想象力。
在西海美术馆,我们首先走进一个四面透光的展厅,两件吨级的“金属团子”悬在空中,另外两件在地上。它们像“婴儿”或“土豆”,又像“苹果”或“臀部”,有着粗砺的皮肤。

其中一个膨胀的“身体”头朝下,四肢着地。开幕隔天葛姆雷又有了新的想法,下次把它转个身可能会更好。

图片

●《大地》局部,摄影/nikki chen


在另一个四面环壁的展厅,35件作品排成7x5的整齐队列作品之间的空隙正好方便观众穿行。这些雕塑的创作阶段不同每个都不一样,几乎是一部葛姆雷的小型进化史。

说他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展览,让雕塑像部队一样排列,但它们姿态各异,而观众的自由走动、想象的发散,又打破了矩阵。

图片

图片

“有生之时”展览现场,青岛tag·西海美术馆,2023,摄影/黄少丽


葛姆雷在学生时代就不大听信老师的“权威”发言,他不相信艺术的任何“主义”,他认为现代雕塑已经从服务权贵和复制表象中解脱了,它和身份、地位无关,和人的理解、体验有关。

葛姆雷相信,我们不是体制的受害者,而是体制的积极参与者,我们是有能力改变的。

图片

《迷失》2006,可变不锈钢块,173x53x46厘米,摄影stephen white & co. © antony gormley


所以谈到作品意义的时候,葛姆雷经常说,“这取决于你。”
他坦言,这些作品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就是一团金属,直到有人为它们投射了想象和情感,这金属才有了意义。同样地,如果人不想去理解彼此,那么我们看对方,也不过是一堆细胞而已。

图片

● 《视界》2016年于香港展出 © antony gormley


当然,想象也会引来争议。
去年他为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做的一个蹲着的雕塑,突出的膝盖被有些学生认为那像一个大型阳具。
2015年他在香港的大厦楼顶安装雕塑,因为造成跳楼的联想屡次受阻。可他觉得能引起公众对自杀的讨论,未尝不是一件积极的事。
葛姆雷认为,这正是现在的雕塑对人和世界发起的挑战。

“你可能会说‘越来越奇怪了’,但我会说‘越来越有意义了’,因为雕塑的介入,让事情变复杂了,让我们必须去重新思考空间、时间和身体的关系,世界需要去适应新的雕塑形式和放大的体验。”

图片

艺术家的一天


图片图片图片

● 葛姆雷位于伦敦的工作室,由建筑师david chipperfield设计 © antony gormley


葛姆雷讲话幽默,令人放松。他偶尔会忘记自己作品的名字,全记在一个巴掌大的本子上。他希望美术馆尽量别开灯,他不喜欢人造光,“因为它会‘偷走’我们的艺术。”
开幕发布会大家一起站了一个小时,到三点,葛姆雷说,这个点在他们家该喝茶了。他喜欢交流,总是调动大家提问,“你们可以问我到底在这儿搞什么鬼?”

图片

● 工作室 © antony gormley


他在晚宴上看到所有人都在自拍,他想,“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对于自己的样子很在意。我们真正的存在是表象的另一面,我们需要自拍去提醒我们活着。”
他说,“我们这个物种,总是觉得有必要去建立一个自己的模型,以便先了解自己,然后再去了解我们和其他动物的关系。”
提到“人类”,葛姆雷总是喜欢说“这个物种”,他的作品和他言行一致,总是在思考我们和其他生命的关系。他觉得“雕塑是什么”和“人是什么”其实是一样的问题。

图片

● 工作室 © antony gormley


葛姆雷个子很高,弯曲的背部和他的“金属苹果”曲线几乎重合。虽然他一开始的雕塑原型就是自己,但他说雕塑并不是他的自画像,只是因为用自己很方便,毕竟倒模要花一两个小时一动不动。
他甚至在一次倒模过程中差点死掉。

图片图片

● 1990年代的创作过程 © antony gormley


在艺术生涯的最初,是葛姆雷挚爱的妻子、艺术家vicken parsons在帮他制作雕塑。当时他们正在为一件作品倒模,葛姆雷浑身被包裹在石膏中,大约要等一个半小时,突然有人按门铃,妻子就去应门了。
一片石膏突然挡住了葛姆雷的鼻孔,他一边尝试吹开石膏,一边又要用嘴呼吸,几乎窒息,他以为自己死定了,不停挣扎着扭动,最后终于从工作台上摔下来打破了石膏。然后妻子和邻居愉快地聊完天回来。
葛姆雷说,他的雕塑正是截取了一段生的时间。
他觉得艺术家的职业,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断地重复动作,才能达到更深层的理解。过去二十多年,他不断地在封闭的石膏里认识自己。“我以前以为是我创造了作品,现在看来是作品创造了我。

图片

灵魂健身房


图片

● 2019年葛姆雷在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与他的装置《matrix iii》合影摄影john rainford/getty images


葛姆雷生在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在剑桥三一学院学习考古学、人类学和艺术史,之后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学习禅修。
他经常提起童年的一个记忆,大概五岁时,他被妈妈要求去午睡,他不想睡,只好把眼睛闭起来,他突然感觉自己到了另一个地方,他称之为“身体内部的黑暗”(说到这,他希望大家都闭上眼睛感受一下)

图片

● 《通道》2016,荷兰museum voorlinden © antony gormley


那个黑暗空间无边无际,他觉得那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地方,是生命的能量场。

他总是被远方吸引,庙宇,教堂,洞穴,林间,那些寂静的地方。他觉得人在跳进大海或者站在山顶迎接风的时刻,最能感觉到活着,但使人成为人的时刻,则是在我们把活着的感受传达给他人的时刻。
他让雕塑把我们带回了大海和山顶。

图片

● 《site》2020,法国,由van zundert家族和vzw bruuur委托并提供图片


葛姆雷不用社交媒体去连接世界,现实中,他的雕塑几乎每个月都在走向世界各地。

他说,“我们用虚拟的东西去工作,去娱乐,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生命去面对屏幕。但你要真正感受到一个东西,是无法通过屏幕去看到的,也无法通过虚拟现实的设备去体会。”

图片

● 《进入澳大利亚》2003,西澳大利亚 © antony gormley


葛姆雷相信,艺术创作是一种充满希望的行为,它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我们遗失的思想,或根本还未存在的思想。
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传达他的想法,他整个人像一本书,几乎就像他那本厚厚重重的对话录《雕塑的故事》,然后他的谈话结尾又继续鼓励别人说出他们的想法。

他希望,“整个展览可以被看作一个灵魂的健身房。每个观众都能找到和他们心意相通的作品,用它来认识和连接自己内心的思考和感受。”

图片

和葛姆雷聊聊


图片

antony gormley


voicer 艺术有什么好?
antony gormley 艺术是人类认识自己的一种工具。它还可以是一种权力的工具。但我更倾向于它作为一种自我认识的工具。为了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存在的地方,我们经常需要给自己树立榜样,给我们希望创造的世界建立模型。我认为我的作品,以及所有好的艺术作品都是这样。
艺术必须站在生活之外,才能对生活产生影响。艺术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生活,但好的艺术不会被一时的问题轻易影响,影响它的是根本的普遍的问题:生与死,物质与精神,快乐与知识。

图片

《电容器》2001,摄影stephen white © antony gormley


voicer 在工作和生活中对科技是怎么看的?
antony gormley 我不认为我们可以暂停当下必然发生的进程,机器已经成为我们的另一只手,帮我们去思考。我现在做的作品几乎不能没有数字工具,包括从最初的扫描到制作模型的准备。
至于它会变成我们的主人还是工具,这个程度的拿捏才是我们需要小心的。我觉得真正的危险在于,我们忘了自己的身体,陷进网络空间,以代替肉体存在的痛苦。比如在疫情封锁的时候,玩虚拟游戏的人明显变多了。
我们还是必须活在自己的身体里,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和这个世界相处的第一工具。我们对世界最珍贵的理解都是通过身体来获得的,我们对世界的任何作为也是通过身体来实现的。第一手的、可触摸的身体体验,才是通往心灵和思想的唯一真实途径。
信息革命、元宇宙诞生、world wide web、虚拟现实,进一步推动了二战后随着广告、电视电影的兴起,以及大量生产的视觉图像,导致的视觉转向(visual turn)。一个人对一件事的专注力被破坏了,因为争分夺秒的媒体把你卷入了它的叙事序列中。
在这个时代,雕塑是过时的,同时也是一种实体的抵抗方式。这是它的绝对力量,也是它必须反对这些奇观的理由。


我觉得现代主义是一个未完成的故事,我们不要拘泥于艺术的进步只是某种主义的进步,20世纪的艺术已经赢得了自由的突破,比如现成艺术的出现,在文化框架中重新定位自然,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重新定义艺术的必要基础。但我们必须在此之上继续发展,继续审视这个世界。
那么,我认为的雕塑的本质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它不再是(哲学家)marshall mcluhan说的“媒介就是要义”,也不是(雕塑家)henry moore主张的“只要处理造型就好了”。雕塑的本质,是经过转移、转译、转化的材料,被放到一个地方,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造的地方,我们可以在那里和它形成一个关系。
它的意义和价值,变成了它是否能激活观众的感受。雕塑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时代和其主要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时代,我们使用技术创造幻想的东西,也用技术创造实用的东西。

图片

《怀疑》2020,英国,摄影tom hull © antony gormley


voicer 告诉我们一件你谨记在心的事情?
antony gormley 不要只动手不动脑!
我们以及整个生物圈,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我们极尽所能地投入前沿科技,但思想却还囿于过去。我们知道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因此我们用过度生产来过度补偿,抱着一种“安全贮藏”的心态。正是这些造成了我们和地球的负担,准确来说并不是地球,而是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艺术是一个收集人类经验的领域,它把人类的创造、成长和幸福,放进了自然的创造中。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图片

《给德里城墙的雕塑》1987 ,北爱尔兰 © antony gormley


voicer 对于第一次体验你的作品的观众,你有什么建议?
antony gormley 我总是很期待看到一件雕塑被放进这个世界之后会发生什么?有些观众对当代艺术接触不多,他们的看法正是观察雕塑如何产生作用的一个重要依据。
雕塑经常有一种对抗或挑衅的意味。我希望激发大家的好奇心,让他们亲自来体验这个展览。这里没什么需要理解的,你只要去体验。
旧的观念认为,艺术必须和已经存在的东西有所联系,必须代表什么,可能是价值观、故事或者个性。这个展览完全不是这样,这些作品完全取决于观众怎么看待它们。因此,这一切都是为了新的体验,除非你亲自体验过,否则它们没有任何价值。
每件作品都是一个工具,观众用它来探索自己的内在,从而发现一些如果没有这件作品的存在,他们就不能发现的东西。
传统观念认为雕塑是一种纪念物,缅怀过去某件事或伟大的人物。我的作品则是关于未来的。我把它们看作是自我意识和自我构造的活化剂。它们没有固定的意涵,不代表已知的价值,它们是我们思考“活着是什么感觉”的各种样貌。

我们这个物种,一直被训练去理解各种图像和物品,要么有功能性,要么有象征性,要么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么提醒我们记住重要人物或历史事件。我的作品,只是为了激活大家的自我意识、本体感觉和自我判断。


文章来源: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0条评论

“黄锐:缺为名”展览现场,右侧为“四合院系列”,前方为“星星”时期作品《氧气-1》,左侧为“空间结构
tanc 0评论 2023-07-27
这些作品的伧俗无疑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在同性恋人设被美化的、市场友好型风格所主导的时代;而黄马鼎作品
dylan huw 0评论 2023-07-27
最近,备受瞩目的2023年特纳奖入围名单公布,四位入围艺术家分别为杰西·达林(jesse darli
陈颖 0评论 2023-07-27
展览现场2023年7月16日,由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成都市美术馆主办的“时间引力——20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3-07-26
▲ 马修·巴尼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文化中的暴力无处不见。我认为我与这一传统的关系建立在我亲身体
悉达多·米特(siddhartha mitter) 0评论 2023-07-26
尹秀珍受访:尹秀珍采访及编辑:杨梅菊 李澳(实习生)这些年,“说”和“做”在尹秀珍身上逐渐成为两条南
artdbl 0评论 2023-07-26
tjalf sparnaay, 1954 | hyper realistic paintings o
艺术台 0评论 2023-07-26
在“the artists we love”中,我们将呈现最受欢迎的艺术家、艺术家的代表作以及各时期
edey 0评论 2023-07-26
到底是谁在制定有关美丽的标尺? 高级脸,幼态脸,御姐脸,女团脸……在整形医院里,五官的摆放
slime 0评论 2023-07-26
彼埃·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他用了一生的纠结画直线是继维米尔、伦
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0评论 2023-07-26
卡斯滕·尼古拉(carsten nicolai),《先锋一号》(pionier 1), 2011年
黄韵奇 0评论 2023-07-25
没有人真正地看见过一朵花,我们没有时间。观看需要时间,就像交朋友需要时间。——乔治亚·欧姬芙对于一幅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0评论 2023-07-25
正午的暴雨从四面围拢,位于海军部旧址的一个空间中,丁立人画展正在开幕,暴雨突袭的声浪铺天盖地,人们看
刘白 0评论 2023-07-25
荒 诞的事,往往别有意味。北京顺义某旧货市场,一天,商家纷纷收起了棚户,原本在棚子底下的各类古旧宝贝
袁政 0评论 2023-07-25
李涵认为:“建筑学里始终有一部分是更偏向艺术的,欧美社会已经过了大规模建造期,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年轻建
刘小荻 0评论 2023-07-25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