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split&鹅鹅鹅

2023-06-10 11:14:00

隈研吾本硕就读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师从建筑大师原广司和内田祥哉。
23岁的他提交了这样一份毕业设计——

1977,house of meditation ©隈研吾
在隈研吾的描述中,这是一栋位于东京上石神井的集合住宅。与周遭的环境肌理融为一体,由北而入,与丛林共生。
整个建筑的平面布局,以中世纪修道院为原型。 
与路易·艾瑟铎·康(louis isadore kahn)的多米尼修道院(dominican motherhouse)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轴测图中所表现的集中式建筑,核心与外立面搭配双层通透的结构,也颇受其影响。


1977,house of meditation ©隈研吾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中庭里,食堂、厅室,钟塔,静思湖……几大重要区域交错散落,以不同的角度打破原本集中式建筑在方向与排布上的秩序。
居住于此的人们每日都要在这里穿梭而过,宛如只要经过回廊,便能将外界的喧嚣、繁华抛之脑后,进入一个静谧、静心的神圣空间。
在一片宁静、祥和之中,散步、阅读、交谈、聆听……颇有种大隐隐于市的味道。

1977,house of meditation ©隈研吾


在这样的空间里,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冥想、去沉思,去向内探索真实的自己,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然而,重塑宗教式的禅意、诗意的同时,又不失功能性和趣味性,刻意安排的动线和视线,为群居其中的个人营造出层次丰富的空间体验。
看得出来,隈研吾的毕业设计有着浓烈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他尝试用“反叛”思维,去打破以往现代建筑的种种弊端,去突破如同复制粘贴般的单一、乏味、沉闷、冷漠……再重构新的居住模式和建筑语汇,从而找回艺术的本真和独一无二的特性。
这样的超越,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少见的、大胆的、创新的、开放的精神。

1990,m2 ©kkaa


不难看出,在那期间的隈研吾深受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他追求标新立异、特立独行。
贝聿铭29岁毕业设计横跨60年的伏笔

在哈佛读研的最后一年,贝聿铭师从初代现代主义建筑师、包豪斯(bauhaus)创始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那时,“国际风格”在建筑界盛行,而这种简洁、单纯,推崇几何形式,甚至不需要任何装饰的风格,正是由包豪斯师生所推动。 
格罗皮乌斯坚信,世界会按照不同速度工业化,先西方、后东方。但不论早晚,最终都会工业化,而国际风格必将席卷全球。 
29岁的贝聿铭,虽然认可老师的基本观点,但又不全盘接受。相比于统一、单调、有局限性的国际化风格,他认为建筑更应该因地制宜,考虑到方方面面。

贝聿铭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iweek


或许是出于好奇心,或许是年轻无畏,某次课堂上,他打断正在授课的格罗皮乌斯,并提出疑问。 
世界各地的风格、特色均有不同,并不应该被“国际风格”弱化,甚至消融。
“气候、历史、人文、生活……这些又该怎么办?” 
格罗皮乌斯对他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如果你坚持自己是对的,那就大胆去做,证明给我看。” 
就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始在贝聿铭心里萌发、成型。 
那时,几乎所有在建的中国建筑都是新古典主义风格。 
但他却认为,中国展品的大小,并不适合学院派风格的立柱和山花。 
他不希望那些在美国、欧洲随处可见,千篇一律的建筑,也同样出现在中国。 
贝聿铭决定,为中国艺术品量身定制一座博物馆。 
考虑到东方艺术品的特性及收藏、展示需求,与西方强烈的公开性不同,尤其是中国、日本、韩国,大多是供偏私人、隐秘的欣赏、享乐之用。
以及不同地区生活、文化上的差异。 
贝聿铭认为,与之相匹配的建筑必须有别于西方博物馆。就这也,确定了设计的大致方向。
几个月后,他拿出了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上海艺术博物馆的平面图纸和模型。
从平面图上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长宽比例为2:1的矩形,而这恰好也是通常情况下宣纸的比例。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1948年2月,贝聿铭上海艺术博物馆设计稿 

©杂志《进步建筑》( progressive architecture )


木质的两层现代建筑,首层的展示区被贝聿铭分为:陶器、瓷器、牙雕、玉雕、漆器、书法、绘画、铜器、石雕等等。
二层的展示区包括两个展厅,一个按照朝代展览,一个用于书画、陶器、玉器、铜器等的展览。整座建筑分为南北两大功能区,除却展厅,还有学术报告厅、研究及工作人员办公区、藏品仓库等区域。 
馆内有大约10个大小各异的庭院。 
不只有4个上下贯穿,在二层他还设计了2个采光井。 
其中不乏山石、水池、溪流、竹林、花草等中式景观。 
既有现代布局,又有古典雅致的线条勾勒;既有西方的开放,又有东方的含蓄、内敛。 
这也使得这座典型的现代主义博物馆中,融入了中国人熟悉的场景、元素,让人与空间产生了情感共鸣。
贝聿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结合,并进行现代性转换的一种方式,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本土特征的现代建筑。
1948年2月,贝聿铭上海艺术博物馆设计稿 ©杂志《进步建筑》( progressive architecture )
格罗皮乌斯将其评价为“我所见过的最精致的学生作品”。 
身为导师,他为贝聿铭写下这样的推荐语:“一位有能力的设计师,可以很好地坚持基本的传统特征,却不会放弃设计方面的进步观念。” 
而在往后的建筑生涯中,贝聿铭也不枉期待,凭实力将这句话演绎得淋漓尽致。 
同时,这个作品也被认为是哈佛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毕业设计之一。
1948年2月,贝聿铭上海艺术博物馆设计稿 ©杂志《进步建筑》( progressive architecture )
美国权威杂志《进步建筑》( progressive architecture )对此作品赞赏道:“在20世纪40年代背景下,这个作品在建筑设计先进性与普遍型博物馆适应性上,达到高度统一。” 
是的,不只对于贝聿铭本人,乃至整个建筑界,这都是一次突破性的进步。传统与现代碰撞,东方与西方交相辉映,那些曾经被认为无法跨越的界限,就这么被冲破。 
即使时至今日,这座“上海艺术博物馆”仍然停留在图纸上,但却如同早有预谋一般,在冥冥之中埋下了一个横跨60年的伏笔。

扎哈·哈迪德25岁毕业设计打破秩序,飞跃平面

1950年,扎哈·哈迪德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彼时的伊拉克还没有陷入混沌泥沼,而是最先进的中东强国。
扎哈的父亲是当时的民主党领袖级人物,优渥的家境让她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也足够支持她培养兴趣爱好,为梦想创造自由成长的空间。
小时候的扎哈热衷在家里四处涂鸦,有段时间她被波斯地毯的繁复、神秘深深吸引,动不动就盯着那如同魔法般的花纹出神。
父亲曾经送给她一面不对称的镜子,这又激发了扎哈对不规则、不完整的浓厚兴趣。

扎哈·哈迪德童年旧照 © ins zhhahadidarchitects


而这在后来也被她大胆地运用到建筑设计之中,打破固有秩序,用不对称和错位为建筑赋予层次和张力。

据扎哈回忆,在她11岁时就有了成为建筑师的想法,可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读大学时,她却选择了数学专业。
当然,这段求学经历也为她的作品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拓扑、凸体几何、双曲几何、黎曼面理论……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与复杂的数学逻辑、几何算法密不可分。

2014~2019,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 huftonandcrow


大学期间,扎哈发现自己对建筑的热爱愈发浓烈。
22岁那年,为了她的理想和学业,全家人陪她一起移居伦敦,也是从这时开始,扎哈才从真正意义上接受了正规、系统的建筑学教育。
进入全世界最具声望和影响力,也是英国最老的独立建筑教学院校——aa建筑联盟,翻开了人生新的篇章,也开启了探索建筑的奇妙之旅。

童年时期在罗马的扎哈·哈迪德 © ins zhhahadidarchitects


在aa学习期间,由于导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影响,她迷上了俄罗斯几何抽象绘画先驱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的至上主义。

正如马列维奇所说:“变形并不是指艺术家为了一种新造型来改变物体的形状,变形乃是从物体本身去感知绘画的元素。”
相比于客观存在的物质本身,至上主义更注重感知体验,扎哈脑洞大开:“为何不试着把这些抽象的艺术,转化为实际存在的建筑?”

抱着这样天马行空的想法,她真的在毕业时交出了一份足够令人震惊的答卷——malevich’s tektonik,这是一个位于泰晤士河的14层酒店设计,灵感就来源于马列维奇的画作。 

1976-1977, malevich's tektonik © zaha hadid foundation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当线条不再是横平竖直、规规整整的硬朗模样,那些纯粹的几何形态经过结构、重组,构造出一个看不见的四维空间,更加开放地、自由地“飞”出平面,漂浮于水面之上、城市半空……

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扎哈被留在学院成了一名教师,但无处安放的创作激情,让她并不想满足于现状。
27岁的扎哈加入大都会事务所(oma),在做了两年的学生及六个月的合伙人之后,成立了的个人工作室,但没有背景、没有资源的她,为了让人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只能踏上疯狂投标、参加各种建筑、设计大赛的道路。丹下健三25岁毕业设计始于毕设的“图文”追求
巨匠的出山之作无疑是展示自己才能、得到社会认可的关键,无论是佐藤光彦的模拟手绘制图,还是前川国男对近代建筑的苦苦钻研,再到高松伸的未来派机械化医疗都市,都是建筑师的对建筑设计或者未来发展的表态。
而丹下健三的毕设chateau d’art, 直译过来“艺术馆”,也昭示了丹下健三对建筑的重要反思。

图5,丹下健三“艺术馆” ©kenzo tange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设计场地毗邻东京的日比谷公园,附近就是赖特的帝国酒店,这个艺术馆旨在容纳多名艺术家,以diy工坊为主,附以讲堂和美术馆以及其他一些艺术设施。

图6,丹下健三“艺术馆” ©kenzo tange


丹下是一个柯布西耶的铁杆粉丝,他在旧体制下的广岛高等学校读书,学生时代决定做建筑师的契机便是从外国杂志上看到了苏维埃宫和centrosoyuz。所以在读建筑时,他经常腋下夹着柯布西耶的作品集在校园内走动,同时他师从的前川国男曾经在柯布西耶事务所学习过,也对丹下造成了长足的影响,使其更加痴迷于柯布西耶的作品。

图7,centrosoyuz,图片来源:https://architecturetoday.co.uk/centrosoyuz-building-moscow-le-corbusier-ian-volner/


这个艺术馆的设计灵感也来自“后柯布西耶”时代的瑞士学生会馆。整个艺术馆具有纯净的建筑体量,拥有简练和规整的布局,并把主动线的底层抬高,正面放置柯布喜欢的雕刻,而由天然石堆积的墙面呈现出了较大的转角,扩展了室内空间的利用...种种此类,无不彰显丹下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追求。

图8、图9, 丹下健三“艺术馆”©kenzo tange


包括梯形会议场的平面布置,弧线墙的运用,多多少少能看出柯布西耶作品的影子。
图10、图11, 丹下健三“艺术馆”©kenzo tange

图12,柯布西耶瑞士学生会馆,©samuel ludwig


而毕业设计只是丹下思想的一个起势,毕设的第二年,丹下就发布了一篇论文“michelangelo颂-也是柯布西耶论的序”,字里行间传递他对这两位伟人的喜爱之情。他曾在1981年的《新建筑》中说“我为各种遗产所感动,伊势神宫、桂离宫让人感动,希腊、罗马、文艺复兴的建筑让人感动,而与此相匹敌的现代建筑只有柯布西耶,我为他的马赛公寓和里昂修道院感动,而对同时期的所有现代建筑不为所动。”丹下认为,米开朗基罗雕刻的深度和光影效果是动人的,而柯布西耶的建筑具有相同的效应,这令他十分着迷于寻找个中缘由。
图13,米开朗基罗《圣母哀悼》,图源https://www.epochtimes.com/b5/13/2/3/n3792263.htm
他认为,柯布西耶和米开朗基罗都出生于动荡的时代,担负了同样的使命:米开朗基罗否认了哥特式,复兴了古典,又超越了古典。于是丹下指出,柯布西耶的概念是创新的,然后穿上了现代样式的衣服,这种思想和形式的融合是令人感动的源泉,他曾形容柯布西耶:从现代建筑的原点开始,并提高到了建筑艺术的高度”。

图14,勒柯布西耶瑞士学生之家,©usuario de flickr


自此丹下健三便着迷于柯布西耶“图与文,形与理的关系,越发深入地钻研西方和日本建筑的融合方法,这也在之后成为了支撑日本战后建筑界的学习方法。
丹尼尔·里伯斯金24岁毕业设计像柯布西耶一样去破坏,去重组
高中毕业后,里伯斯金考进纽约库珀联盟学院(cooper union),成为了“纽约五人组”之一约翰·海杜克(john hejduk )的学生。 
硬朗线条、神秘氛围、深厚的象征意义……海杜克的独特风格正是基于柯布西耶和密斯·凡·德罗。 
里伯斯金也深受其影响,开始追寻柯布西耶的足迹,踏上了一场未知的探索之旅。 
在他本科的课程设计中,他曾选了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villa savoye)进行解析。

1967–1968,analysis: le corbusier, villa savoye ©cooper


这栋位于法国巴黎西郊普瓦西的乡间别墅,正是基于柯布西耶的重要理论——“新建筑五点”。即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长窗和自由立面。 
宅基为矩形,长21.5米,宽19米,共三层。由于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以纤细立柱及半圆柱状入口作为支撑足矣。这样的巧妙设计,实际上也是为了方便车辆进出,同时让房子宛如脱离地面,有种与以往欧洲住宅截然不同的“悬浮”感。

1928-1930,villa savoye ©ins pixiprol


入口左侧的旋转楼梯可以直达二层,由于四面长窗环绕,让室内通透敞亮、采光更佳,又能与外界景致产生联结。 
二层外侧的坡道通往三层的屋顶花园,在这里可以尽情拥抱自然,享受日光、远离喧嚣。 
不管是旋转楼梯,还是坡道,都让居住者可以尽情穿梭于不同空间之中,将柯布西耶“建筑漫步”的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

档案号 flc 19425 ©fondation le corbusie


在萨伏伊别墅的设计之中,柯布西耶将传统住宅的界限、功能进行解构,重新建立了灵活多变的新秩序。 
不得不说,里伯斯金的人生也如柯布西耶的作品一般,不断打破重组,不断突破自我,从而进阶到更高的维度。
为了完成包括约翰·海杜克(john hejduk )在内的三位建筑系教授要求的毕业设计课题,他从研究“拼贴艺术(collage)”着手,并将其中的“拼贴画(collage-drawings)”发展为一种利用线条、相片碎片、色块,同时利用画布的负空间进行创作,来表达三位建筑空间形式的方法。
其中涵盖了几何秩序(geometric order)、极简主义(minimalism)、精确主义(precisionism),以及超级工作室(superstudio)、阿基佐姆(archizoom)的乌托邦/反乌托邦叙事(utopic/dystopic )。
此后,基于对“拼贴艺术(collage)”的研究,里伯斯金开始对建筑平面图进行解构、重组,并创作了一系列名为拼贴画谜(collage rebus)的绘图。

1969-1970,collage rebus ii: axonometric crystal ©cooper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没错,这就是他毕业设计里展现的的拼贴画艺术,不仅打破了固有的二维平面局限,也模糊了虚与实的边界。 

1969-1970,collage ©cooper


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之后,这种由立体派艺术家布拉克和毕加索创造的拼贴画风格,早已凭着自带的创新、有趣及艺术感成功破圈,成为了一种备受追捧的时尚潮流。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总结的五位大师的毕业设计欢迎在下方留言、投票选出你最喜欢的大师毕业作品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0条评论

为期一天的2023年“首届人工智能与动画影像”论坛日前在杭州西湖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美术学院影视动画
叶佑天 0评论 2023-06-25
达喀尔市景达喀尔位于大西洋东岸的佛得角半岛,作为塞内加尔共和国的首都,它是该国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经济
艺术与设计 0评论 2023-06-25
卢浮宫、泰特美术馆、古根海姆博物馆……这些机构的赫赫大名想必所有艺术爱好者都耳熟能详,但对于其分馆,大家或许就少有听闻或容易混淆。从20世纪末至今,顶级博物馆斥巨资扩大自己的版图,这背后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反之?
张剑蕾 0评论 2023-06-24
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钟训正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6月22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4岁。
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0评论 2023-06-24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建筑中的多巴胺。
匠山 0评论 2023-06-24
在今年红点奖关于空调(热水器)的设计中,我同样也发现,有更多的品牌不约而同地将视线聚焦在了产品的外机设计之上,或与内机形成的系列,或重新考虑了外机的形式。
@大美工 0评论 2023-06-24
放眼当下风格独特而鲜明的创意工作室,就不得不提纽约的snarkitecture工作室了。它由alex
艺术与设计 0评论 2023-06-20
2023年5月20日至11月26日名为“未来的实验室”的第18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向公众开放,由加纳-
小易wing 0评论 2023-06-20
ai歌手之争正在社交媒体上吵得火热,而在大洋彼岸,ai也登上了音乐界头条。前披头士乐队成员保罗·麦卡
lok999 0评论 2023-06-20
最近,有着“建筑界奥斯卡”美誉的architizer a awards公布了最终获奖名单,中国项目狂
孙琬童 0评论 2023-06-20
国潮文创产品是一种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创作灵感,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产
国民设计师老工 0评论 2023-06-20
每年5-6月是毕业展的季节,逛断腿的看展体验依然无法阻挡我们对它的喜爱。这批“00”后毕业生正逢ai
一条艺术 0评论 2023-06-18
姚清妹对搞艺术这件事几乎是“魔怔”的。她的作品以行为艺术、表演、影像为主,有一种“介于游戏和批判之间
voicer 0评论 2023-06-18
the greatest man i never 
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0评论 2023-06-18
父亲扮演着多重角色,教我们做人,保护家人结实的臂膀扛起了整个家的重量父亲,不爱表达,只会默默的做事情
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0评论 2023-06-18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