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地处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其近东海,临浦江,是航运与交通要道。上海开埠后,临江地带逐渐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杨树浦港更是成为当时上海重要的工业码头之一,杨浦区名也因此码头应运而生。到今天,杨浦区以“百年大学”、“百年工业”、“百年市政”为底蕴,作为近现代上海城市规划的起点和样本,在杨浦区中部偏东地区仍保留了多栋那个时期珍贵的历史建筑。杨浦的生态条件独一无二,不但坐拥15.5km的滨江岸线,还拥有上海市内唯一的规划生态岛屿——复兴岛,以及上海市区内的生态湿地——江湾湿地。现在的杨浦区正大力发展以创意、创新为引领的“双创”产业,建立起杨浦国际创新带,并与区内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发展高校知识经济圈,调动街区创新力量,在创新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进,并于2016年被国务院确立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杨浦区正逐渐结合区内优秀资源,以双创产业为驱动,完成从工业区向着集商业、居住、创新、生态为一体的国际城区的华丽转身。
主题文章
魏枢
站在历史与规划的角度解读“大上海计划”这一上海现代城市规划的起点,其规划与实践对于现代城市来说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城市遗产。
杨浦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
从杨浦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的角度,全面阐释了杨浦区的规划思路与未来发展方向,呈现出一个极具活力的城市未来。
蒋竹翌、章明
以杨树浦路这一条路的形成与空间格局的变迁,从别样视角展现了近代杨浦城市发展的历程。
张晓亮
回溯上世纪90年代至今,在杨浦城区转型的大背景下,杨浦区的创意产业更近迭代的过程及特征。
程曦、刘连英
根据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自设立以来的实践及研究资料,整理和展示出了社区创新成为城市创新前端的新气象。
张姿、章明与秦曙
以杨浦滨江南段公共岸线的设计为例,阐释了杨浦滨江作为一个不断成长的场所,锚固其中的物质留存与游离于场所的诗意呈现是如何被挖掘、设计与建造的。
吴欢瑜、宿新宝
从浦江两岸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情况,自上而下,由面及点地打通理论到现实的道路。
施展
通过对创业、交通绿色三轴规划思路的解读,聚焦杨浦转型历程中“大创智”功能区的打造和其对于区域更新的升级作用。
孙轶家、莫霞
以杨浦区飞虹路绿地更新为切入点,探讨其中的空间性与形式逻辑,探寻社区空间微更新设计的路径。
专访
“专访”部分采访了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谢坚钢,杨浦区建设和交通工作委员会书记牟娟,上海杨浦科技创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官远发,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局党委书记杨茵喻,分别就杨浦区的整体发展思路和蓝图、杨浦区建设与交通状况、杨浦科创发展与展望、杨浦区历史文化建筑的保存与保护等方面进行了采访,呈现出杨浦发展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主题项目
围绕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工业遗存迸发科创活力、五角场及周边区域商业办公、城市生态与空间活力这四个方面展开,由程国政、潘立敏、章明、庄伟等多位学者专家结合实践带来丰富的项目及设计构想。
△“大上海计划”中的公共建筑
△城市概念园
△尚浦领世综合开发项目
△新江湾城f3 地块办公楼
△杨浦滨江原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更新改造
△上海市新江湾城景观设计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带来《华建筑》主办的“华山论建”第十一期——“迈向全球体育城市,体育产业化背景下体育建筑发展”论坛及第十二期——“华东电力大楼设计之辩”的沙龙活动报道。
书评
《亚洲城市的规划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