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艺术与设计

2018-01-31 14:38:30

摘    要: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永久落户,为周边的传统水乡格局注入新的基因。文章顺应互联网时代下新型乡村建设发展需求,以乌镇横港村作为研究目标,通过对基地深入调研和相关案例研究,尝试从中整合互联网思维与乡村文化、生活、农业的发展策略,探讨构建于智慧文化、智慧宜居、智慧农业三元联动的城郊型乡村建设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 ;智慧乡村;横港村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f59; tp3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7)10-0071-03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正逐步渗入城乡规划和产业创新之中,电子信息高速流通为城乡的互动提供桥梁,智慧乡村电子信息网络社区由此得到构架。网络社区和乡村社区有机的叠合、渗透和再生,为乡村带来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互联网思维活化了乡村自身的运行机制,合理利用和激发了内部资源因子。成功地将地域经济和生态、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为智慧乡村提供更丰富的内涵。

一、智慧乡村的诠释

新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乡村建设也逐步走向智慧型道路。智慧乡村是不同于智慧城市的一种新兴概念体,是以现代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建立智能化文化、产业价值体系为目标,创造集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农耕养殖等多功能业态环境。
马化腾在《互联网 :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中论述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的新前景,并以贵州省黎平铜关村“筑梦新乡村”项目为例,介绍了国内首次将移动互联网推广偏远山村的乡村实验。曾晔等人探讨以“互联网 ”为手段介入杨家湾村村庄规划,创新提出了“产”“网”“村”三元聚合型的产村融合模式。欧阳鹏等人聚焦乌镇小镇的智慧规划,在尊重乌镇传统水乡格局的基础上介入互联网基因,提出了“呈现网络化去中心化”的互联网空间组织模式。上述文献分别从移动信息文化传播、产村融合规划和智慧空间组织模式三大方面,总结出“互联网 ”背景下乡村发展策略,对本文谋篇智慧乡村提供相应的设计视角和思维模式借鉴。

二、智慧乡村的基本特征

(一)空间形态——人 物 网的连接

互联网平台的出现打破了地域性的隔阂,来自不同专业技术背景的工作人群进行线上合作,不再受空间距离的制约。在空间形态上呈现分散化布局,通过网络将人与人、人与物相连接。传统乡村单一的社会空间结构不再适应创客者的需求,未来乡村互联网的工作环境呈现“创客 产业 互联网”休闲化特征,工作环境、休闲空间和宜居空间边界发生模糊,将出现紧密联系的复合形态。

(二)互动体验——参与和互动

互联网技术改善了信息的流通方式,从单向变成了双向甚至是多向。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从低级逐步升高的过程。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参与互动”将极大地调动人们多种意义感官,更加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乡村记忆和文化的传承不再停留在走马观花,丰富的互动参与给参观者留下更深的印象,同时也为儿童打造寓教于乐的数字文化体验空间。传统文化因子与现代技术的碰撞,构筑江南水乡与互联网的完美融合。

(三)融合功能——跨界融合,连接一切

“跨界融合,连接一切”是互联网 的精神核心内涵,如“互联网 金融”产生了众筹项目,“互联网 农业”实现了精准灌溉,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其他产业跨界融合成为可能。新的产业将呈出现新的业态需求,以乡村农业生产、交通和居住三大传统空间为基础,在智慧乡村规划结构中纳入旅游休闲、创客物流和农田观光等新兴功能,打造产业复合,游居完备的乡村功能型融合模式。

 

 

三、智慧乡村的建设途径

(一)村庄概述

本文研究对象横港村,位于浙江省桐乡市乌镇镇东南部,距桐乡市区约12公里,交通便利。村域面积3.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70%,共有22个村民小组716户,2634人。村内拥有大面积的农田以及丰富的农作物,主要种植水稻、桑树和杭白菊等作物。同时也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环境,白酒、酱园、染坊、竹编等都是当地极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图1)。通过对横港村进行swot整体分析,充分发挥横港村的地理区位优势,抓住乌镇互联网大会对村庄辐射影响的机遇,将村庄战略性发展定位为新型智慧乡村。(表1)

 

 
(二)建设策略

智慧横港村旨在“互联网 ”的引导下,充分挖掘村内现有农田、河道以及闲置的房屋优势。尊重并延续江南水乡“一字形”传统格局,以沿河水系为公共中心场所,并将农田赋予多种可能性板块。形成“以河为脉,文化活力核心、农田单元模块化”的空间组织结构。面向横港村民、游客和驻村创客等人群的需求特征,营造活力聚合型空间和多元文化产业融合的智慧乡村。

1.构建乡村智慧宜居

利用“互联网 ”思维将草根众筹、周末农夫、互联网交易、智慧养老服务等融入乡村规划设计中,规划形成三条贯穿河流南北的特色街区,并分别植入餐饮住宿、展示和休闲养老空间,以达到激活街道生活服务功能。让更多体验乡村生活的城市人记住乡愁,带走乡思,与当地村民共同创造乡村宜居新模式。

(1)智慧生活管理:规划将“互联网 ”引入新建的文化礼堂,搭建成乡村互联网生活平台管理中心,辐射服务整个村域街道环境。促进线上和线下的共同信息化管理,以及村庄日常信息数据的收集与整合。

(2)智慧众创空间:对场地建筑进行“c2c o2o”文创平台的植入,以满足其新形态下办公的需求。运用集合交通、改造商铺、加建居室、立面改造、单元改建等方法,激活建筑功能、丰富生活服务形态、同时尊重了乡村场地原始特色。
(3)智慧养老服务:“智慧养老”平台由线上、线下两部分组成,线上主要通过老人随身携带的智能居家护理设备实时监测,线下平台为横港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对老人的身体评估针对性的制定菜单式服务套餐,满足不同年龄阶段老人的需求。

2.打造分区智慧农业

农田是乡村重要的空间载体和产业基础。通过互联网使之与更多的外地客户连接起来,将农田资源赋予多种可能性,既满足农田和农产品日常耕作的物质需求,又将成为乡村未来休闲观光的重要节点。根据横港村农田的资源部署和周边环境,从北向南规划成五个区域:认养众筹实验田、精准农业科研田、农业仓库储存区、休闲观光旅游区。并依附农田地形地貌架起宽窄不一的游田步道,不同身份需求的人可选择相应步道到达指定地点。
(1)众筹农业与认养农业区:通过网络搜索与宣传推出农产品购买和农田认养众筹项目。购买者可通过资金众筹与当地村民合作种植指定农作物,同时在农田中设置农业物流仓储,成熟的作物经过采摘后可以暂时储藏在物流仓库当中,经过简单的粗加工和包装,依托网络信息的反馈,通过物流运输直接送达至购买者手中。
(2)精准农业科研田:在精准农业模块,运用传感器实时监控种植大棚中的空气和土壤的温度、湿度以及二氧化碳和光照。进一步精确控制在不同时季种植适合当季的农作物,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和灾害预警防范。通过互联网线上销售渠道,将横港村特色水果,荷花以及水产养殖产品与专业公司进行精细化合作管理。
(3)休闲观光农业区:在观光农田南边种上色彩丰富的郁金香和玫瑰花田,临近商业街区。为村民和观光游客提供悠闲的田园环境。在农田北部将剩余的土地规划为生产用地依次种植大豆、水稻、玉米、果树形成依次升高的大地景观。不同生长周期的变化形成丰富的观赏效果。在满足种植生产效率的同时,又增加了农田美观性。

3.保护活化智慧非遗

将互联网思维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究手工艺品走出传统商业模式,重塑产业链,建立大数据库平台。依托横港村优美的河道环境,通过对河道功能更新、沿河建筑保护以及植入多个活态非遗小馆,激活河道节点,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打造“永不落幕”的非遗节。
(1)展示模式的变化:“互联网 ”的创新形态打破了非遗文化固有展示模式,在保留传统技艺特点的前提下,将艺术与新兴技术进行巧妙的创新加工,对非遗文化的展示方式使用新技术进行挖掘与拓展,如采用vr(虚拟现实)技术来展现其历史悠久的马家浜虚拟文化场景。借助信息技术让文化遗产“情景还原”,使参观者产生更深层的触动,进一步了解背后的文化魅力。
(2)非遗产品网络销售:竹编是一门传统的非遗手艺,也是横港村的一项特色经济,许多村民依靠编制竹凳、竹篮、竹扁、竹笼等竹制品为生。利用互联网开发平台可以有效的恢复民俗手工艺,同时给村民带来经济效益。构建以传统手工艺为品牌核心的商业网络体系,邀请专业设计师为产品包装设计,借助网上商业渠道有效拓展产品的营销范围。下载手机app实时了解横港村的民俗手工艺特色和最新产品,淘宝等c2c电子商务平台将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线上购物体验。建立起“创意 非遗工艺 互联网 商业”的生态商业网络系统。
(3)非遗文化旅游:深入挖掘横港村传统工艺、民俗活动、特色美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创新改造成旅游体验的产品和节庆活动。横港村老宅沿河道两侧布局,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资源和水乡文化。尝试恢复其原来的水运交通,让游客坐船游走水乡之间。沿河两岸注入文化创意和文化体验业态,诸如“水上集市”“踏白船”“水阁”“高杆船”等非遗文化以及虚拟水上互动游,既保护和传承了江南水乡文化,又为村庄注入互联网基因和时代文化艺术美。

 

结语

在国家“互联网 ”战略以及乡村社会信息飞速发展的趋势背景下,本文对“互联网 ”介入下的乌镇横港村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索,提出了“智慧宜居 智慧农业 智慧非遗文化”三元联动的乡村规划策略,期望为激活智慧乡村、规划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特色风貌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袁政,杨小军   浙江理工大学)

 

本文为2015年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研究项目(ycx15047)的成果本文为2015年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ykc-z15034)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化腾,等.互联网 :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曾晔,熊伟,黄奕曼.“互联网 ”介入下的城郊型村庄产村融合规划策略——以桃江县杨家湾村美丽乡村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8):7582.

[3]欧阳鹏,等.乌镇3.0:面向互联网时代的智慧小城镇规划思路探讨[j].规划师,2016(4):3742.

[4]安东尼·汤森.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未来[m].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李孜.可持续乡村社区营建模式探讨——互联网下的地域认同[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03):1822.

0条评论

dziga vertov kneels to shoot a train in man with a
格罗伊斯 0评论 2023-07-25
美术实践类博士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的教育改革。进入21世纪,在国际化、多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
曾成钢 0评论 2023-07-25
传承是传统手工艺存续的核心。传统手工艺一方面顺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不断流变,另一方面因生活、生产方式的
郭艺 0评论 2023-07-25
摘要定义设计管理(dm)的研究涉及两个学科的交叉:管理科学和设计科学。我们专注于设计管理研究,并通过
布丽吉特·博尔雅·德莫佐塔 0评论 2023-07-10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代表的是当时的汉族意识,与汉征西域的军事活动有关,这样的文字对西域各国来说,
李零 0评论 2023-06-20
茶园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山南麓,距离遂昌县城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车程。2023年,是深圳前地产商罗
罗雷 0评论 2023-05-26
大型演出活动是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打造出的大型
丁刚毅 0评论 2023-05-24
梁思成(1954年摄于北京)从读懂梁思成开始(节选)欣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通校梁思成(1901
王军 0评论 2023-05-24
在明代雕漆产区中,云南当年可能地位重要,前辈学人曾提出,明代雕漆有两个地区系统,一是嘉兴,另一就是云
周少华 0评论 2023-05-24
摘要:粟特艺术博采众长,既有鲜明的萨珊波斯特点,又对中国北朝至唐代的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以
杨静 0评论 2023-05-24
摘  要:随着中国传统工艺由业内的“保护”转变为国家战略的“振兴”,品牌建设问题
张学渝 0评论 2023-05-24
摘要:设计理想作为一种历史范畴,在人类世的语境中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面貌。人类世引发的生存危机与新兴技术
张黎 0评论 2023-05-24
摘要:以往学者依据呈现的图像元素统称一类铜镜为仙人龟鹤镜,又因为龟与鹤自古以来被赋予长寿的隐喻含义,
王惠莹 0评论 2023-05-24
摘要:锦是中国古代丝绸品类中最为贵重的一种,代表了古典丝织技术体系的最高水平,同时,它的图案变化也十
徐铮 0评论 2023-05-24
本文探讨了清代京内官营的三处染色作坊,主要包括广储司缎库染作、织染局染作和武备院染毡作。作者通过梳理
金鉴梅 等 0评论 2023-05-2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