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清代京内官营的三处染色作坊,主要包括广储司缎库染作、织染局染作和武备院染毡作。作者通过梳理相关档案史料,分析了各处染色作坊的地理位置、人员规模、加工产品品类、颜色、使用染料等内容。并指出京内三处染作各有分工,缎库染作主要负责宫廷日常的综合性染色活计,织染局染作主要负责上用及内用丝织品染色,染毡作主要负责简单的红毡染色及印花毡制作。
清代的传统染色工艺代表着古代传统染色技术的最高水平,而宫廷对于纺织品的色彩,无论是礼服、吉服还是配饰,都有严格的等级规范和限制。为了达到这种严格的规范标准,满足宫廷的奢侈、细分化的使用需求,京内官营染色作坊对染色工艺的细节也有着极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清代京内官营染色作坊的专题性研究,详细分析了各处染色作坊的特点及加工运作模式,力求为清代的宫廷染织史研究提供参考。
一 缎库染作
内务府在清宫内廷的直属机构主要有“七司三院”和织染局,其中“七司”为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营造司、庆丰司、慎刑司和广储司。广储司主要负责收储皇室所用的金银珠宝、皮货、瓷器、绸缎纺织品、服饰及茶叶香料等物品。广储司最初于顺治十八年(1661)分为银库、皮库、缎库、衣库,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又增设了瓷库和茶库,自此统称为“六库”。其中缎库专司收存上用丝绸缎匹及各种棉花等项。缎库又下设“染作”,《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广储司卷的“染作事宜”中有记载“染作专司染洗绸绫布匹、丝绒棉线、氆氇、哔叽缎、羊羔、鹿皮、毡䩞、鞍笼、绒绳、马尾、羊角灯片及炼绢、弹粗细棉花等事”。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内务府全宗档案中,关于缎库染作最早的记载为乾隆十二年(1747)七月二十日“缎库郎中马尔泰等移咨,为染洗黄罗八匹,青色手帕三十个,古铜色杭二匹,武备院送到染酱色毡䩞十二块,黄色麂皮四十八张,金黄色麂皮十二张”。可推断,至迟到乾隆十二年,缎库染作已经初具规模并投入使用。此外关于缎库染作日常染色加工产品、消耗的染料种类及数目的记载,在嘉庆至同治年间的内务府全宗档案中有详细的出入清单,这部分记载最早始于嘉庆十五年(1810)七月初七日,止于同治二年(1863)十二月初三日,共约130条,历经四朝。现将这部分档案中记载的相关染色品类、用途、颜色及消耗相应染材归纳如[表一]。分析可以得出,在缎库染作的日常染色加工中会承接来自衣库、皮库、造办处、营造司、掌仪司、武备院、清漪园、圆明园、上驷院、奉宸苑、武英殿、南苑等约12处机构来文的染色活计,其染色品类主要可以分为棉、丝、毛、皮四类,用途上涵盖了日常宫廷生活用品的各个方面。颜色上包括了黄、蓝、红、绿、褐等多个色系,色名达15种。染色加工中使用的染材有,槐子、黄椂木、荆叶、水靛、黄丹、黄柏、红花、象椀子、苏木、鸡头皮、野茶、五倍子共12种染料,白矾和黑矾两种媒染剂,堿和乌梅两种酸碱性助剂。
[表一] 缎库染作染色品类及染材
在人员规模上,缎库染作“旧有正房四间,围墙一假,门楼一座,影壁一块”。额设人员为司匠一员、领催五名、染匠三十名、弹棉花匠二十名。当承担的活计过多无法完成时,还会额外雇佣民匠。染洗各项纺织品所用染料,是由缎库向茶库领取,染色过程中所用的木柴、冬季温靛缸用缸炭渣等,皆向营造司领用。产量方面,以嘉庆三年为例,缎库分别于三、六、十、十二月四次向茶库呈稿领取各种染料,整年共染各种棉、丝、皮、毡、绳等物品共计22,575斤,如按染匠三十人估算,则每个染匠每年需要染752.5斤纺织品。缎库染作的产量较大,且加工品类颇为丰富,涵盖了宫廷日常使用的几乎所有的纺织品种类。
二 织染局染作
清宫皇城内第二处具有染色职能的机构为织染局染作。与缎库染作加工品类的丰富性不同的是,织染局染作主要负责宫廷使用的丝织品染色,其中主要以上用及内用的服饰品为主。
〔图一〕 “耕织图” 碑
关于织染局染作的记载,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内务府织染局染作档案中,详细记录了内织染局染作加工消耗的染材种类、数量及颜色名称,其中各色名所应用的染材及比例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说明当时已经形成了十分成熟的染色方法及配比,为研究清代宫廷丝织品染色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参考了乾隆时期内务府织染局染作销算档案,归纳档案中记载的色名及相应染色方法如[表二]。由表中分析可知织染局染作染色色名达43种,染材使用上包括了染料10种:靛青、大黄、五棓子、橡椀子、黄柏木、黄栌木、苏木、红花、栀子、槐子,媒染剂有白矾和黑矾两种,酸碱性助剂有堿和乌梅两种,另外还使用杏仁油以增加元青色的光泽感。
[表二] 织染局染作色名及染材
在染料使用上,织染局染作日常生产所消耗的染料除了向茶库领取外,库存不足的情况下也有咨行广储司或户部领取银两按市价买办。此外织染局还在京城周边大通桥、漷县、西顶蓝靛场、沙窝场四处设官地种植靛蓝,额设靛户一百名,每名各领官地二十四亩,每亩按例每年应征干靛一斤七两三钱四分,水靛二斤十一两三钱四分。在嘉庆四年时,又因靛户往来运输靛蓝繁琐,所以规定各靛户可以将每年额征靛蓝按市价折银交予广储司。从嘉庆之后的记载来看,各场靛户主要是通过承领靛地租给民人盖房经营各类商铺,以此赚取租金差价,染色使用的蓝靛染料应多为市价采买得来。关于织染局染作的人员规模,嘉庆会典中记载:“稽其匠役,设无品级司匠二人⋯⋯染匠五人。”应为乾隆年间几经裁减后的规模人数。从产量上看,以乾隆二十二年内务府织染局染作档案的记载为例,全年共染各色缎匹经纬线共约1,281斤,嘉庆四年缎库染作的染造产量约为其十八倍之多。织染局中:“凡丝,采于江浙以备织。”织染局中织造所用的经纬丝线很可能大部分来自江南织造,京内织染局可能仅根据内庭的需要进行少量的染造补充。
三 武备院染毡作
属于“七司三院”中“三院”之一的武备院下也设有具染色职能的作坊,武备院主要负责皇家的兵仗器械,初设称“鞍楼”,顺治十一年改称“兵仗局”,十八年时定名为武备院。武备院下设武备院堂、北鞍库、南鞍库、甲库和毡库。毡库下又有弓作、箭作、骲头作、靴皮作、染毡作和沙河毡作。染毡作主要染上用、官用毡韂,上用、阿哥用鞍笼和毡帽、帐房用顶毡等毛毡制品。
毡是利用毛纤维的缩绒性,即在湿热条件下经过揉搓碾压使其毛鳞片嵌合毡化的织物。先秦时期,《周礼》就有:“共其毳毛为毡。”的记载。关于官营的制毡机构,唐代的织染署下就设有“毯毡坊”。至元代,《大元毡罽工物记》详细记录了当时宫廷制毡的染料、助剂,所制作的毛毡品种多达六十余种,颜色也十分丰富。清代时,除了在内廷少量地加工各种毛织品外,还大量采买哆罗呢、印花毡等以供应皇室的日常应用所需。
关于染毡作承办活计的记载不像缎库染作有详细的进出数量,根据内务府的相关资料,染毡作加工颜色较为单一,最主要染的颜色为红色,所用染料为茜草。如花毡、红毡、龙毡、圆顶帐房顶毡每斤染红用茜草三斤,红毡以上大毡、骆驼鞍笼、秋毛圆顶帐房顶毡每斤染红用茜草二斤八两,红毡以下小毡、鞍笼、马尾每斤染红用茜草一斤八两。在染色之前,还需要明矾对毡进行媒染处理,称为“矾毡”。此外还用麦麸熬制“酸水”,可能是作为酸性助剂,使茜草在酸性染浴条件下获得更鲜艳的红色。清代宫廷染毡并非所有颜色都在武备院染毡作进行染造,其中上用毡韂染酱色,官用毡韂染青色,花毡染黄色,以上三色俱行广储司染给,这与广储司缎库染作的武备院来文活计也可以相互印证。
除了染单色毡之外,武备院染毡作还染造一些简单的印花毡,主要是花毡和龙毡。从内务府则例中的相关记载来看,应主要是用防染印花和调制颜料手绘两种形式在毛毡制品上施加花纹。防染印花毡主要是染造黄花红毡,用到高丽油纸镂刻花纹,称为“剔样”,一般剔样用纸要比所做毡的周长大二寸五分。制样过程中每十尺需要用到剔匠一个,每二十尺需要画匠一个。此外还记录用白面、绿豆作为防染糊,与传统碱剂印花用石灰和豆粉混合作为防染糊不同,以白面替代石灰可以减少碱性物质对毛制品的损伤。以颜料手绘主要是染造五色龙毡,主要记录配颜料用到的有苏木、紫花、槐子、黑矾、碱、干烧酒和黑炭。应是先将颜料与碱、干烧酒等调配成颜料液再涂绘在毡上。其中“紫花”在其他机构记载中鲜少作为染料使用,光绪《绥德直隶州志》中记载:“紫蜀葵,俗呼紫花儿,可染衣。”其原产四川,在羊毛上有较好的染色牢度,紫蜀葵花提取染液可与明矾媒染得到绿色,与黑矾媒染可以得到棕色。这种手绘的方法在清中期的制毡工艺中应用广泛,如〔图二〕中的清中期印花毡为宫廷内制作,图案主体的缠枝莲花与蝴蝶纹样为手绘而成,其中绿叶部分很可能就是用紫蜀葵为颜料绘制。
〔图二〕 清中期印花毡
从对染毡作规模的记载来看,“染毡作,设副司匠一人,领催一人,恩甲染匠二人,染毡匠五十一人”。设有“连二锅台二座,锅四口”。主要是口径三尺的广铁锅。产量上,暂未见比较详细的记载,道光二十七年时,武备院曾奏每年约采买茜草一万斤,以每一斤八两到三斤茜草染一斤毡来估算,染毡作的年染毡产量约为3.3-6.7千斤。染毡作虽染匠人数较多但产量上不及缎库染作。内务府全宗档案中从嘉庆三年到道光二十八年,有多次对武备院染毡作进行修理拆盖的记录。可能是由于染毡作破损较为严重常年处于修理状态,缎库染作逐渐承担很多武备院来文的各种毡制品的染造活计,使得染毡作仅主要进行茜草染红毡的加工。总的来看,清代宫廷用彩色毡和印花毡多来源于各处官员采买、随贡呈进等途径,尤其雍乾时期格外青睐“洋毡”,武备院染毡作主要用来加工一些简单或者急需的毡制品,以满足内廷多变的用毡需求。
四 三处京内官营染色作坊特征分析
三处京内官营染色作坊的地理方位,主要分布于紫禁城以东,皇城与内城的交界处〔图三〕。其中缎库的位置,《顺天府志》中有记载:“缎库在太和殿东。”其距离紫禁城最近,可以更灵活高效地承接各处来文的染色活计。织染局原址则位于内城东北角,大致方位为真武庙稍东,嵩祝寺以北。而染毡作可能因为机构规模比较小,在各版地图中没有比较明确的标注,其大致方位在:“东安门外奶子府西口外路东”,“染毡作在烧酒胡同北向”。
〔图三〕 三处京内官营染色作坊的地理方位
从三处染色作坊的规模来看,染匠人数最多的为武备院染毡作,有染匠53人,而缎库染作有染匠30人,织染局染作仅有染匠5人。但染造产量上,则为缎库染作最多,染毡作次之,可能是茜草染红毡的工艺更为复杂所致。织染局染作产量最少,可能是因为内庭服用纺织品的消耗量本就少于日常用纺织品且质量要求较高,此外多数缎匹丝线会发往江南三织造染色加工,而织染局则不作为主要的生产加工地点。从成立时间上分析,应是织染局染作成立最早、历时最长,织染局始建于康熙三年(1664),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裁撤。缎库染作和武备院染毡作虽未见对其成立和裁撤时间的准确记载,但从档案史料分析,缎库染作应主要运行于乾隆十二年(1747)至同治十一年(1872),武备院染毡作主要运行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至光绪九年(1883)。三处京内官营染色作坊均存在达一百余年之久。
从染料使用来看,缎库染作记录使用染料共12种,而织染局染作记录使用染料为10种,染毡作染料仅记录有染料为茜草和五棓子2种,苏木、紫花、槐子、黑炭四者则是作为印花毡的颜料使用。清代京内官营染色作坊所使用的染料按其染色方法主要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直接染色法染料,如红花,可以通过乌梅作为酸性助剂调整染浴至酸性使红花红色素在常温条件下直接上染纤维。第二种为还原染色法染料,如靛青,是通过酒糟作为发酵物质,在碱性条件下将靛蓝还原成靛白上染纤维,染制后织物在空气中氧化即呈现蓝色。第三种为媒染染色法,也是天然染料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除了红花和靛青外几乎都是媒染型染料,媒染剂主要是明矾和黑矾两种,是通过金属盐(如铝盐、铁盐等)为媒介,提高染料色素对织物的亲和力从而上染纤维。明矾主要用于染较为明亮的色彩,如与槐子、黄栌等一起染黄色或与苏木、茜草一起染红色。黑矾则主要用于染黑灰色或褐色,可与富含单宁的染料如五倍子、橡椀子等媒染获得各种黑灰色。从染材种类来看,缎库染作比织染局染作多使用了荆叶、黄丹、鸡头皮、野茶四种染料,而织染局染作染蓝色系用到的大黄和染米色用到的栀子在缎库染作中未见记载。缎库和织染局两处染作在染同样色名的染料使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表三],除了因不同染匠加工习惯产生的差异外,也有可能是因染作根据不同的织物材质调整了染料的使用。如缎库染作在染棉布的红色时主要用到了苏木,而织染局染作染丝织品红色系色彩时则主要用红花;缎库染作在染金黄时用苏木来增加暖色相,而在织染局染作的记录中则用黄栌;在蓝色系中,织染局染作中使用的大黄,在缎库染作中未见记载。大黄在与蓝色套染时,可以使织物呈现隐隐的暖色光,而蓝色中隐现红光在当时为质量上乘之意。如在清代《布经》的“青蓝布看法”一章中就提到,选青蓝色布要“取其紫红”,而“寡红”则是因为“脚子浅,缸上偷工之故”。而丝绸缎匹无法像棉布一样通过砑光的方法使布料形成泛红的光泽感,很可能是通过套染大黄来达到类似的视觉效果。在武备院染毡作染造的一些零散小件中,如暖耳冠和卷沿毡帽,记录染青色用到了五棓子和黑矾,与缎库染作染青色毡用到的“鸡头皮、野茶、黑矾”和“象椀子、五倍子、黑矾”两种配比方法存在一定差异。可见,染色方法及用量配比并非一成不变,有着灵活多样的特征。总体来看织染局染作所染颜色细分度更高,缎库染作加工染造的品种更多样。现将两处染作加工色名异同记录如[表四]。织染局染作更多地通过调整染料用料比例染得深浅不同的色彩,如蓝色系就有多达九种色阶。
[表三] 缎库和织染局染作记载中同色名的染材使用差异
[表四] 缎库和织染局染作记载色名差异
在染料名称的记录上,各处作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靛蓝的使用上,缎库染作记载为水靛,而织染局染作记载为靛青。综合内务府全宗档案中的记载:“查本局于乾隆二十九年呈称,靛户每年应交干靛留局染造,进呈活计与传办活计外,水靛照例折价交纳广储司银库,倘干靛不敷应用将水靛呈明留局备用在案。”可见织染局染蓝色系记载使用的靛青应多为“干靛”,在干靛不够的情况下才补充使用水靛。从两处档案记载的使用量来看,同样是染石青色,织染局染作染一斤丝需用靛青十八斤,而缎库染作染一斤丝仅需使用水靛六斤。而从嘉庆元年承领织染局靛地靛户每年缴纳靛银来看,“干靛”可“每斤折价四分六厘”,“水靛”可“每斤折价二分三厘”,可以推断“干靛”相对于“水靛”品质更好、色素更浓。可见清宫中对上用和内用服饰的染色效果有着极高的要求。现将两处染作记录的别字差异及染材对应现代植物名或通用名称归纳如[表五]。
[表五] 缎库与织染局染作中记载的染材对应表
总体来看,广储司缎库除了收储宫廷内日常使用纺织品之外,其下属染作还承担着对宫廷日常所需各类纺织品的加工染色功能,其加工染色的产量最多,染色活计涉及棉、丝、毛、皮四个纺织品类,是宫廷中颇具综合性的染色职能机构。织染局染作以炼染加工上用及内用服饰用丝线为主,应用染材种类虽不如缎库染作多样,但记录染制色名数量为缎库染作的两倍以上,虽产量最少但其加工颜色更多、细分化程度更高,染色技艺上更着重通过调整各物料配比染制更丰富的色阶,体现了清宫对内用及上用服饰色彩的更高质量要求。武备院染毡作虽染匠人数最多,但其仅加工茜草染红毡、简单的印花毡和一些冠帽等零散小件,可以灵活满足内廷急需或多变的用毡需求。
五 结论
清代宫廷的染色作坊主要有三处:一为缎库染作,可承担宫廷日常所需各类纺织品的加工染色活计,其加工染色的产量最多且涉及了棉、丝、毛、皮四类纺织品,用途最为众多,比较具有综合性;第二处为织染局染作,主要负责宫廷上用及内用服饰丝织品染色,使用染材种类比缎库染作略少,但加工颜色更多、细分化程度更高,体现了对内用及上用丝织品色彩严格的质量控制技术;第三处为武备院染毡作,染匠人数最多,以茜草染红毡为主,辅以少量印花毡,重点用于加工简单或者急需的毡制品,以灵活满足内廷多变的用毡需求。三处京内官营染色作坊均为内务府下设的专业性作坊,均运行存在达一百余年之久,为满足清宫奢侈严苛的纺织品使用需求,也应运而生了三处染作在染色织物品类和色彩名称上的详细分工,体现了清代宫廷对纺织品染色的极高技术水平。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