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艺术与设计

2018-02-01 11:18:54

摘    要:南洋菲律宾华侨蔡氏民居建筑群是目前泉州地区较早由华侨营建的民居建筑群。基于建筑美学理论,从择居选址体现传统环境观念和重商炫富心理、建筑格局表达礼制伦理秩序和南洋生活情感、建筑材料展现地域技术特征与外来新异材料互补、建筑装饰表现传统图式为主外来纹样为辅四个方面深入剖析蔡氏民居建筑群落中外文化交融的审美文化内涵。彰显蔡氏民居建筑群中外两重性的文化地域性格特征。

 

关键词:建筑美学;蔡氏华侨;民居建筑群;审美文化特征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7)10-0077-04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港之一。在近代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本土民居建筑文化在与外来建筑文化不断的碰撞中逐步演化。外来异质的建筑文化不断渗透到本土民居建筑文化中,其整体文化融合过程是从折衷妥协、接受融合再到兼容并蓄,逐渐成为中外兼容的近代侨乡民居建筑文化特色。在东南地区的福建与广东两大侨乡省份表现尤为显著,逐步形成了本土民居与华侨住宅的“一支两脉”并存的民居建筑文化现象。南洋菲律宾华侨蔡氏民居建筑群位于著名侨乡泉州南安官桥漳里村,是目前福建地区保存完整、规模较大的早期华侨回乡营造的民居建筑群落之一,体现早期华侨营建民居所具有的传统建筑文化意识,同时又兼具外来建筑文化融合相嵌的两重性的建筑审美文化特征。

一、择居选址体现传统环境观念和重商炫富心理

蔡氏民居建筑群由旅菲华侨富商蔡启昌与儿子蔡资深回乡共同建造。从1867年(同治六年)动建直至1911年(宣统三年)完工。经过四十多年不间断地营造建设,现在依然保存完好的16栋单元厝组成侨宅建筑群,总建筑面积16300平方米。
对环境审美意象追求是传统建筑环境观核心部分,作为民居建筑营造选址最为重要的依据。蔡氏父子早年在菲律宾经商多年,内心深处依然存有中国传统重农轻商的观念,深感到经商如水中浮萍,没有买田置地来得踏实,认为“久远之业商不如农”,应该“仕农工商全面发展”,于是携款回乡在“漳州寮”这块风水宝地新建庞大的住宅建筑群。宅基地选址在:西北面有群山矗立,最高的邦湖山峰海拔500多米,山侧有溪水从东南绕宅基地缓缓而过,河对岸有成片广阔的平原稻田,在不远处的东南方有笔架形的山峦,景观风貌优美,建筑群整体选址与布局符合传统营建的空间环境。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顺应,符合“象天法地”的人居环境观。蔡氏侨宅建筑群整体建筑与周围山水和谐,形成负阴而抱阳的空间格局,建筑群朝向依照泉州地域传统民居营造的理念,建筑坐南朝北向东南偏移15度,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利于夏季暖流顺行而至形成小气候,应合“藏风聚气”的建筑营造理念。
从俯视角度看建筑群的平面空间,整体建筑院落组合的各单元厝并没有按照传统中轴对称形式排列,而是参差错落的分布,这样的院落组合不再显得像传统建筑院落那样单调肃穆,而是形成了丰富的空间意象形态,表现出侨居建筑洋化自由的一面。每座单元厝之间前后相距10米不等,各厝之间用石条铺出“埕”相连,中间铺设两米宽条状花岗岩的冷巷,作为防火通道与通风散热之用。隔着石埕有一排倒厝(建筑为座北朝南开门),为佣人居所。各个单元厝围合组成的空间布局为一端大一端小的整体平面空间,其形态状若“琵琶”琴的造型,“埕”上用长条形石板连接平铺,整齐有序贯穿“琵琶”形的空“埕”的两端,俯瞰如条条琴弦,整个“埕”构成为“琵琶”造形的空间意象。采访屋主人的后代获得这样的一个说法,当年蔡氏回乡营建侨宅建筑群时,宅基地选址在“漳州寮”即是当地民间传说的九天仙女掉落琵琶的地方,只要能够让“琵琶”不断地演奏出悠扬的“音乐”,蔡氏家族的财富就会源源不断,海外的生意也将越来越兴旺。因此,蔡氏在“琵琶穴”上建造侨宅建筑群历经四十多年而不间断,使得“琵琶”形的“埕”上为凿石营建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凿石的清脆叮当声音,悠扬顿挫不绝于耳,仿佛是琵琶琴演奏时美妙悦耳的旋律。也有村民说凿石清脆声音更像是白银碰撞时所发出的叮当声响,象征蔡氏巨额财富滚滚而来。另一个方面,建筑环境的审美由人工的外在力量加上自然内在的意境共同合力,从而产生一种稳定的存在和空间意象,即是人的生活活动场所。建筑空间环境与人的生存状态相互作用,体现出民居建筑环境审美的理想价值,蔡氏侨宅建筑群的择址彰显了空间布局因地制宜、自然通融的建筑环境观和民居审美价值取向,营造出生动的建筑意象。建筑群通过“象”的情感体验升华到“意”的审美感悟,建筑群的整体意象就是通过整体环境的空间秩序构成“象天法地”的意象审美。
华侨由于常年旅居海外,必然受到一定的异域文化感染,因此在接受外来文化上表现出兼容的开放姿态。他们回国营建侨宅时往往不拘泥于传统建筑群落的中轴对称、层次叠进的严格传统建筑的空间秩序,而采用他们在侨居地所感受到的外来建筑的空间组合形态,诸如空间序列的自由空间组合,因地制宜、灵活布局作为侨宅建筑群的院落组织形态,这样也就能够产生更加丰富性的空间审美意趣。在建筑装饰的纹样上同样也会采用南洋风情装饰图样,以寄托他们在南洋感受到异质文化审美的惊异,这样的装饰审美意趣是一种图像转注假借的附意,既是美好的图形寓意,能够带来吉祥的预兆,更多表现归国华侨对异国的一种怀念。异质装饰纹样植入侨居建筑中,正是建造主多年漂泊海外的生活经历与审美的感受,映射出华侨建造者在侨宅营建规程中,对待中外建筑文化兼容的两重性文化价值与审美取向,因此华侨住宅既反应出中外文化兼容的社会适应性特征,也体现出人文适应性的特征。

二、建筑格局表达礼制伦理秩序和南洋生活情感

礼制伦理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自然会渗透在建筑空间营造等各个方面。蔡氏华侨住宅由于开始营建的时间比较早,传统的营造理念表现较为强势。建筑群中各单元厝依然遵循中轴对称,中心院落式的五间张两落双边护平面布局形态,也有少数三间张两落的布局形态,完全符合传统礼制的建筑空间序列的审美要求。各单体厝的入口门厅、护厝与主厅围合构成庭院天井空间,这样的天井式的庭院空间与天地相通,即是建筑礼制的表现,同时也是适应泉州地区夏季闷热潮湿海洋性气候,反映出民居建筑的自然适应性特征。前后两落与左右两边护围合前后两进天井,有效地改善建筑单元厝内部的湿热环境,两天井使整栋建筑的通风对流的效果更佳,不仅能够在民居内部形成微循环的晾爽小气候环境,同时又兼具采光、承露的实用功能和望天、观雨的审美功能,既有实用性功能又形成民居建筑空间审美趣味,映合泉州地域环境建筑地理适应性。例如:建筑群中的世双厝是较早期建造的建筑,五开间二进深的布局,体现了闽南民居建筑中轴线对称,南向开门的特点。中庭空间具有采光通风和承集雨水的功能,也寓意四水归堂,承纳四方之财。从伦理角度看空间格局,厝的正厅堂为家庭核心。建筑群西端的蔡浅厝是蔡资深的居所,正厅堂太师壁上悬挂蔡资深画像。正厅两侧有厢房,厢房两侧再有边房,厢房房门前设隔屏,作为分割前厅和后院的界限。传统礼制伦理中男尊女卑的思想,约束内眷女性不能上厅堂,只能在后院房内走动,出入也需经由厢房的边门完成。
一方面,泉州蔡氏华侨深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内心流淌着传统礼制伦理的营建理念;另一方面,营建主要还是以当地的工匠为主,总体遵循着传统的营建模式。因此早期的华侨住宅都与蔡氏华侨住宅的单体厝营建模式类似,延续着较强的传统营造的理念。虽然华侨在南洋受到旅居国的建筑文化的影响,希望在侨宅上尝试添加外来的洋化元素,但受到以上两方面的影响,因此初期的华侨住宅洋化进程还是不甚明显。蔡氏华侨民居建筑群由于营建时间比较长,因此在后期营建的单元厝洋化倾向日趋明显,尤其是在建筑装饰的纹样上有更多更丰富的表现。蔡氏华侨民居建筑群中最大的一座宅第蔡浅厝处于西端,是建筑群中惟一东西朝向的单元厝,建筑群西向正是大海,可以通过它到达的菲律宾,或许是蔡资深表达当年千辛万苦,如今衣锦还乡、荣耀故里而又思念菲律宾的一种精神寄托,对大海的一种眷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华侨旅居海外,受异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侨宅营造没有完全受到传统的束缚,表现出一定的折衷兼容的姿态。
近代华侨多年旅居海外,长期受到异域建筑文化的熏染,感受到旅居国洋房的优越性,在旅居地所见到的洋房与家乡传统民居存在的巨大差异,旅居国洋楼的丰富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会因倾慕并深留在脑海中。在发迹后归乡营建自己的侨宅时,这样的记忆愿望必然会释放而出,营造内心深处膜拜洋化风格的华侨住宅。但是这样的营建从初期尝试性的局部洋化到后来盛行全洋化风格侨宅,是需要一个时间转换与实践的全过程,随着异域建筑文化渗透越来越盛,到了20世纪30年代前后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①,甚至出现完全洋化的单体建筑式样,摒弃了全部的传统形式,诸如出规式、连廊式,拱卷式等样式的洋楼,蔚为大观,极大地丰富了侨乡民居建筑的类型与视觉审美。在蔡氏华侨民居建筑群落中,西北角的小姐楼的建造就体现了异域建筑形态的楼化现象,包括材料与工艺技术等方面,使其成为整个建筑群的审美亮点。

三、建筑材料展现地域技术特征与外来新异材料互补

民居建筑的营建,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建造者的审美理想。华侨住宅一方面延续地域的传统营建技术,一方面大量使用外来“高级”的建筑材料以求达到惊异的视觉效果。蔡氏华侨民居的建造就从国外进口珍贵的楠木以及当年少有的水泥和巴洛克风格花砖,用于地面、墙裙和隔断等重要部位的铺贴与装饰,彰显出华侨住宅与传统民居的装饰审美的惊异性。这种两重性文化地域性格特征的心理诉求下,到后来的华侨住宅建造中越演越烈,逐渐成为独特的侨乡民居建筑的地域技术特征,随着时间的流动,这样的华侨住宅的营造方式也融入地域的传统中,并且成为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一支两脉”的重要的住宅建筑形式。“两脉”既是传统民居与华侨住宅这两类建筑形式发展,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尤其在福建与广东两地较为突出和普遍。
建筑材料的审美也是侨乡民居建筑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的选择与利用是受到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与自然资源等因素决定。材料的审美属性的认知,是与本地域在长期的营造过程中逐渐形成对材料的经验判断和审美习惯有密切关系。“如果在探讨和创造美的时候,我们忽略了事物的材料,而仅仅注意它们的形式,我们就坐失提高效果的良机,因为,不论形式可以带来什么愉悦,材料也许早已提供了愉悦,而且对整个结果的价值贡献了很多的东西。”②这正是体现了建筑材料审美的自然适应性。
泉州蔡氏华侨住宅建筑群各单元厝的墙裙柜台脚、墙裙堵、柱、台阶使用的建筑材料是白色的“泉州白”花岗石砌雕而成,而在在窗框、窗栏、门廊墙立面使用质地坚硬的“青斗石”,也称“辉绿石”,另外墙身堵所用红色夹黑斜纹的“烟炙砖”材料砌筑,屋面以深色青瓦覆顶。
整体侨居建筑在使用材料上,的非常注重色彩的视觉审美。建筑从屋面到墙基色彩依次呈现深青、红、浅青、白呈明度渐变,符合色彩美学的审美特征。建筑材料在色彩面积对比表现出主次分明的视觉审美,红色墙身堵的色域面积最大,作为建筑主导色调统领建筑的整体色彩体系,其它部位的色彩面积相对较小,形成主次互补的色彩关系,最大地丰富建筑整体色彩视觉。建筑材料在色相对比上也表现出有序的节奏和韵律。在明度对比方面也显现出富有明暗层次。在材料质感方面的对比,也呈现丰富的对比关系。通过对侨居建筑材料一系列的视觉审美的对比分析,体现出蔡氏华侨民居建筑群在建筑材料的色彩应用上,非常具有视觉审美感受,不愧为侨居建筑中的精品。(图1)

 

 
建筑材料本身的审美感觉来自两方面的启示,一是人们长期“对事物好恶的一种经验分辨,在潜意识的情感作用下所形成的主观的审美认识,是鉴赏者一种特殊的性灵的融合,神志的感触。”③蔡氏华侨民居建筑群使用的建筑材料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南洋。在近代特殊的历史时期,自然能够引起异质惊艳的视觉审美刺激,并且成为闽南近代侨居建筑的地域文化性格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蔡氏侨宅中的的彩楼厝后轩地面使用的水泥、巴洛克风格花砖、木雕装饰材料的楠木;还有小姐绣楼使用的绿釉葫芦瓶式栏杆等建筑材料都是经由海外运抵而至。蔡氏华侨民居建筑群中东边最精美的厝是“醉经堂”,是蔡氏的家塾与主人休闲与宴会之处,建筑较小但装饰精美细微,特别是大门入口处使用外来巴洛克风格花砖装饰地面,尤其绚丽醒目,展现了异域建筑材料的惊艳视觉,增加该厝的视觉审美感受,体现出中外兼容的建筑装饰审美的文化特点,也是华侨炫耀的心理体现,隐隐透露华侨在特殊时代的优越感和审美趣味。(图2)

 

 

四、建筑装饰表现传统图式为主、外来纹样为辅

建筑作为艺术的综合载体,装饰是其中最具视觉冲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蔡氏华侨民居建筑群的建筑装饰,无论是形式、色彩还是图案纹样都丰富多样、精美绝伦,堪称闽南建筑装饰的“博物馆”。从技艺的角度分析,建筑上的装饰是离不开工匠制作的工艺技术,只有高超娴熟的匠技才能够被认可为具有“艺”的高度,才具有审美的价值。用传统的材料来制作民居建筑装饰,这是当地工匠所熟悉和擅长的,蔡氏华侨民居建筑群中的石、木、砖三雕是蔡氏侨居群落中最为出彩的部分,“三雕”的装饰图案通过谐音、比喻或会意等手法来获得象征的喻意。三雕装饰主要分布在侨居建筑的大门、门头、门簪、柜台脚、墙堵、对看堵等部位,其雕刻精美、造型淳朴、技艺精湛,是为闽南民居建筑装饰雕刻匠技的精品。其雕刻技法几乎囊括了所有雕刻的表现工艺,其中彩楼厝大厅隔屏木雕堪称精品,是蔡氏侨宅建筑木雕装饰的代表,由于使用进口的楠木,进口木材质地坚硬,非常利于传统木雕工艺技艺的展现。彩楼厝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敷以雍容华贵的金粉髹饰,使得整座房子显得富丽堂皇。侨居建筑群中的蔡浅别馆大厅木隔扇是双面镂空的精美木雕,还能通风采光适合地理气候,它精湛的工艺和内涵丰富的图案,反映出泉州工匠高超的匠艺智慧和审美理想,也反映出华侨深深的传统文化情结。因此装饰雕刻图案都具有美好的寓意,有如:石狮宝鼎、佛手和菠萝等,菠萝的闽南语发“旺来”的音,寓意美好希望。雕刻的装饰图案不仅具有喜庆吉祥的含义,有的还具有丰富哲理内涵,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另外三雕装饰图案广泛,题材涵盖了文学典故、民间传说、民风民俗、戏剧故事、山水花鸟、虫鱼走兽和博古图案等。例如民居建筑群中的彩楼厝大门装饰雕刻用昂贵的辉绿岩,雕刻工艺精美绝伦,对看堵石雕图案的内容浪漫且富诗情画意,左边是莲荷鹭鸶,寓意“一路连科”,刻有诗歌“又唱江南曲,临池共赏荷,三欧初出水,逸兴更如何”表达超然脱俗的审美境界。右边是梅花鹊雀,寓意“喜上眉梢”,并刻有“一枝春寄小江南,独自迎霜独自寒”的诗句。在三雕装饰图案上,对南洋热带植物和大象图案纹样等也有表现,还有诋毁南洋番仔的“憨番抬厝角”柱础样式。德梯厝的柱础雕饰着连珠叶形状,也是受到南亚文化的影响。大厝石墙体以及在大门周围重要部位采用辉绿石装饰的建筑形式,与现存泉州涂门街北边北宋伊斯兰教寺院清净寺的的工艺技法一脉相承,充分展现了中外兼容的文化地域特征。蔡氏华侨民居建筑群装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造物者对南洋文化倾慕的心态。
蔡氏华侨民居建筑群的装饰主体上是以传统的装饰图案为主,墙身堵等红砖拼贴拼花,台基、大门堵、柱础等部位的三雕。屋脊、鸟踏、山墙规尾等灰塑嵌瓷与室内隔断的书画等装饰随处可见。建筑装饰审美通过匠意技术展现其所蕴含的建筑审美文化的理念。蔡氏华侨民居建筑的墙面红砖拼贴拼花是将红砖錾砌成各种形状,在墙身堵上拼贴装饰,拼贴出丰富多样的万字堵、人字堵、工字堵、海棠堵等装饰图案,甚至还拼贴出古篆文字图案的励志传家的对联等。这些红砖拼贴图案也是整体侨居建筑群最为特色的装饰,具有独特浓厚的闽南地域建筑的文化特征。
蔡氏华侨民居建筑群还有众多的传统书画艺术装饰,门墙厅壁有书画点缀,各具韵味、情趣风雅。至今留存有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如:同治状元陆润痒、光绪晋江状元吴鲁的书法精品。醉经堂的门厅两侧是彩绘山水与名人题词,有清朝末代举人吴增的手笔,以及保留着当时泉州地区著名塾师留下的有关劝学名言的书法。这些装饰表达了大部分华侨在异国他乡饱受没有文化的艰难与苦痛,因此对文化的崇敬,就直接反应在侨宅营建的装饰中,特别强调对宗亲子弟的文化教化与传承。在图案上始终保持传统的教化理念,寓意吉祥美好的生活愿望,与未来理想的憧憬。蔡氏侨宅建筑群装饰艺术与建筑和谐统一,彰显建筑功能与精神的完美契合,实现侨居建筑审美理想的追求。那些侨居建筑装饰也展现工匠的智慧与技艺,因此装饰纹样的图像既包括形式审美,同时也是技艺审美。
蔡氏侨居建筑中还有一项独特的灰塑嵌瓷装饰艺术,是中国南方闽、粤、台传统建筑特有的装饰工艺。有的是直接灰塑上彩,还有先塑再嵌瓷、彩陶镶嵌等手法,其工艺非常繁杂,装饰效果华丽炫目,但对匠人技艺与审美感悟要求很高。蔡氏华侨民居建筑群的灰塑嵌瓷装饰最精美之处是在屋脊、水车堵和墀头等部位。在彩楼厝后轩的嵌瓷、彩塑和屋檐下水车堵等部位,有精美的立体灰塑装饰。蔡氏侨居建筑群中启昌厝受南洋建筑文化的影响最大,南洋装饰风格特征明显,如:大门两边水车堵上的灰塑鱼尾狮的装饰图案,此外山墙的规尾牌头图案也有用灰塑造型,局部嵌瓷加以镶嵌和山青颜料罩色。屋脊灰塑浮雕,图式题材也多带有南洋风情的纹样。彩楼厝的后轩过雨亭采用了火焰纹饰装饰,是受到伊斯兰装饰风格的影响。在墙身堵上的装饰题材的表现,砖缝白灰沟嵌的“线”与红砖形成的“面”组成线面构成形态,类似马赛克拼花图案,墙堵细部呈现出丰富的肌理质感,这样的装饰纹饰可能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它与古罗马的红砖建筑和阿拉伯建筑装饰的表现十分类似,黄汉民教授认为:“它们之间有存在传播上的可能性,有待寻找确凿的佐证材料”④。
蔡氏华侨民居建筑群作为侨乡初期华侨回乡营建的建筑群落,整体建筑依旧传统保守的大原则。但是华侨在海外的长年生活,感受到的南洋建筑那些具有强烈异域化建筑装饰纹样,以及新奇的建筑材料,能够引起惊艳的视觉审美关注,强烈印记在华侨内心深处。他们在海外目睹的异国洋化建筑装饰,是一种形式上的审美感知。回乡营建活动中必然会加入侨居地的建筑价值观念和装饰审美形式感知,表现出开放兼容的另一面。华侨会根据自己的印记,在局部装饰上加入异国所羡慕洋化装饰纹样,以及那些能够塑造纹样所使用的“高级”建筑材料,这些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内心的追慕之思。或许也为纪念在南洋飞黄腾达的岁月,化作历经艰辛之后衣锦回国的炫耀表达。“华侨崇尚西方的建筑风格,爱好浮华的装饰,以显耀财富,张扬个性,对过去穷困生活的伤痛得以淋漓尽致的宣泄”⑤。蔡氏华侨民居建筑装饰整体上看是传统为主体,局部会以南洋风装饰纹样为辅。用外来新异的建筑材料塑造异域的装饰纹样装饰建筑局部,在蔡氏这样的早期华侨民居在这方面上的使用,还是显得非常谨慎,更多的是附属于传统的吉祥装饰图案的边框和收边等不太重视到的局部表露出来。

 

五、结语

泉州蔡氏华侨民居建筑群折射出泉州侨乡民居建筑文化审美社会时代特征,反映侨乡民居建筑初期的审美文化特征,它以传统建筑文化为主,兼容外来建筑文化为铺的二重性文化地域性格特征。外来的建筑审美意趣较多体现在建筑材料与装饰上,呈现出相当的保守性特点,渐进演化出传统民居与华侨住宅 “一支两脉” 的发展之路。此后,传统建筑文化与外来的建筑文化不断的渗透融合,中外兼容不断深化,使福建与广州等后来的华侨住宅表现出更加开放和兼容的姿态,有不断蔓延的趋势,逐渐演化出平面形式完全洋化的单体建筑,如出规式、回廊式、拱劵式等多种样式。经过近代百余年的兼容发展,福建闽南的洋化的华侨民居建筑形态,终究汇流到闽南建筑大传统中,如今亦也成为传统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理解为“一支两脉,殊途同归”。■(魏峰   马松影   福建工程学院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魏峰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学院)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fj2016b222)

 

 

 

注释:

①主要指从1927年南京重新建立国民政府,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期间,国民政府实施财政经济改革,刺激经济高速发展,粤闽侨乡建设也进入10年高潮的黄金期。

②(美)乔治·桑塔耶纳. 美感. 转引自王振复. 建筑美学[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78.

③唐孝祥. 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05.

④黄汉民.老房子:福建民居[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

⑤程建军. 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的八百乡文化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18.

0条评论

dziga vertov kneels to shoot a train in man with a
格罗伊斯 0评论 2023-07-25
美术实践类博士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的教育改革。进入21世纪,在国际化、多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
曾成钢 0评论 2023-07-25
传承是传统手工艺存续的核心。传统手工艺一方面顺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不断流变,另一方面因生活、生产方式的
郭艺 0评论 2023-07-25
摘要定义设计管理(dm)的研究涉及两个学科的交叉:管理科学和设计科学。我们专注于设计管理研究,并通过
布丽吉特·博尔雅·德莫佐塔 0评论 2023-07-10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代表的是当时的汉族意识,与汉征西域的军事活动有关,这样的文字对西域各国来说,
李零 0评论 2023-06-20
茶园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山南麓,距离遂昌县城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车程。2023年,是深圳前地产商罗
罗雷 0评论 2023-05-26
大型演出活动是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打造出的大型
丁刚毅 0评论 2023-05-24
梁思成(1954年摄于北京)从读懂梁思成开始(节选)欣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通校梁思成(1901
王军 0评论 2023-05-24
在明代雕漆产区中,云南当年可能地位重要,前辈学人曾提出,明代雕漆有两个地区系统,一是嘉兴,另一就是云
周少华 0评论 2023-05-24
摘要:粟特艺术博采众长,既有鲜明的萨珊波斯特点,又对中国北朝至唐代的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以
杨静 0评论 2023-05-24
摘  要:随着中国传统工艺由业内的“保护”转变为国家战略的“振兴”,品牌建设问题
张学渝 0评论 2023-05-24
摘要:设计理想作为一种历史范畴,在人类世的语境中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面貌。人类世引发的生存危机与新兴技术
张黎 0评论 2023-05-24
摘要:以往学者依据呈现的图像元素统称一类铜镜为仙人龟鹤镜,又因为龟与鹤自古以来被赋予长寿的隐喻含义,
王惠莹 0评论 2023-05-24
摘要:锦是中国古代丝绸品类中最为贵重的一种,代表了古典丝织技术体系的最高水平,同时,它的图案变化也十
徐铮 0评论 2023-05-24
本文探讨了清代京内官营的三处染色作坊,主要包括广储司缎库染作、织染局染作和武备院染毡作。作者通过梳理
金鉴梅 等 0评论 2023-05-2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