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韦梦鸽

2023-07-04 12:29:00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记贵州省国家级非遗·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a

历史渊源

b

工艺特征与流程

c

传承与保护




beauty

intangible 

heritage

1

part 1

历史渊源


     中国历史上使用银饰品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汉代,苗族与外族就有以银料作为货币而流通的记载。

    苗族最早的银饰艺术萌芽于巫术图腾活动之中。苗家笃信银器能驱邪逐祟、防阴气戕害。古时苗民戴上银脖圈,据说能战胜作恶的“老变婆”,确保合家平安。

  《苗族古歌》中,有“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造日月”等篇章。在苗族古歌里,金银都被拟人化了,成了苗族同胞们的亲密伙伴,这体现了苗族“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

    苗族古歌中有这样生动的描述:“金子和银子,住在深水潭,水龙和硼砂,来陪他们玩。”“金子冒出来,像条大黄牛,脊背黄央央。”“银子冒出来,像只绵白羊,肚皮亮晃晃。”

    他们又用金子打造了金柱,用银子打造了银柱把混沌的天地撑开,还打造了金太阳和银月亮,以及漫天的星星。“以前造日月,举锤打金银,银花溅满地,颗颗亮晶晶,大的变大星,小的变小星。”

    由于用金银铸造了太阳、月亮和星星,这样才让白天黑夜更迭有序。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苗族是一个酷爱艺术并很早就掌握了金银冶炼技术的民族。金银在苗族先民的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对于金银的特殊爱好源远流长。这是银饰在苗族同胞中得以诞生,流传,普及并生生不息的心理基础。

    但由于苗族的文字已经失传或没有文字,金银这些贵金属进入苗族社会生活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



明代

     贵州少数民族有关银饰的记载首次出现在明代郭子章的《黔记》中,之后的史料记载也越来越多,如“富者以金银耳珥,多者至五六如连环”“未娶者以银环饰耳,号日马郎,婚姻脱之”等。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出现了以“银环饰耳”来做“未娶者”的标识,以此区分婚否,它标志着民族银饰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习俗功能。



清代

     根据清代的龚柴《苗民考》中记载: “富者用网市束发,贯以银簪四五支,长如匕,上扁下圆,左耳贯银环如碗大,项围银圈,手带银钏”表明这时的银饰种类逐渐增多,不仅如此,银饰也逐渐得以普及。



    苗族银饰的历史应该肇始于明代,普及于清代,也就是从清代开始银饰在各民族(包括苗族)中趋于普及和流行,逐渐形成了中国少数民族佩戴银饰的风俗。





beauty

intangible 

heritage

2

part2

工艺特征与流程


    苗族银饰的加工是苗族民间独有的锻制技艺,自古以来都是在家庭作坊,由男性银匠手工锻制完成。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工艺流程极其复杂,即使是同一品种,也往往有若干种造型。根据苗族其自身历史文化演变而成,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从银饰的品种、纹饰设计构造到制作组装都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极高的文化品位。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苗族银饰的锻制技艺却代代相传。“银匠所打造的银器名目繁多,花样新奇,极为美观,”

    论工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主要有錾刻和编结两种。

    根据錾刻或编结工艺的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一件银饰少则需要十多道、多则需要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包含铸炼、捶打、錾刻焊接、编结、洗涤等环节。

    同时苗族银饰在工艺上也有粗件和细件之分。

   粗件并不是说银饰制作粗糙,而是指锻制一类大工艺,或指大件银饰,如项圈、压领、手镯等;细件是指需要精细加工,或指小件银饰,其中包括大件银饰的配件等,如银铃、银花、银雀、银蝴蝶、银针、银泡、银链、耳坠、戒指等。

    但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如大银角、空心、泡花的项圈,虽是大件,但也需錾刻等精工细作,更是精致细腻,巧夺天工。


,时长00:17



錾刻

錾刻工艺的银饰,银料多以实心的块或面材模压而成,呈现厚重的造型,在银片上錾刻精美的纹饰。




编结

编结工艺的银饰,银料是将银条拉丝而成,通过编丝呈现各式线状的纹饰,玲珑剔透。



01

熔炼

将银料放在“银窝”(坩埚)内,把坩埚放在风箱炉上,用木炭全部盖好,用风箱鼓风增高温度。银料全部溶化成液体后,把它倒在卡条状的钢槽内待其凝固。


02

捶打

先将凝固的热银锤打紧实,再捶打成四方形长条,最后将银条捶打成直径3毫米的圆柱状细条。


03

拉丝

捶打好的细银条用矬子做好尖头,再用拉丝眼板拉丝。拉丝眼板一般分52个直径不同的眼孔,若一根银条经过52次拉丝,那么其直径与一根人的发丝差不多。


04

搓丝

将拉好的细银丝放置在一起,用木质滚条将银丝线搓在一起。这种工艺让搓好的银丝具有独特的纹路和韧性。


05

掐丝

将搓好的银丝掐出不同的图案,嵌进事先做好的银丝框内。这个过程相当精细。银匠不需模具,全凭心中想象,一气呵成。


06

镶嵌

加固将事先手工打磨好的银珠摆放在需要镶嵌的位置,然后用焊枪整体加温。该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温度高则熔断银丝,温度低则镶嵌不牢固。银匠们最后将整件饰品放入特制的溶液中,先用高温煮沸,去除污渍,然后用清水将银饰品表面洗涤干净。



beauty

intangible 

heritage

3

part 3

传承与保护


一、传承价值

    苗族银饰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从品种、图案设计、花纹构建到制作组装都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在对外交往中,苗族人民把银饰作为礼品赠送友人,和藏族的哈达、汉族的珠宝一样珍贵。

    同时苗族银饰的创制技艺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聪明能干、智慧机巧、善良友好的民族性格。银饰洁白可爱、纯净无瑕、质地坚硬,正是苗族精神品质的体现。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他不仅生产着苗族银饰文化,更承载了这个民族的审美观、民俗观、宗教观等价值观念。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二、非遗传承人

    杨光宾,男,苗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1963年生于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控拜村银匠世家,13岁便跟随父亲学习银饰制作技艺,为家族第五代传人。

    从艺至今已40余年,对苗族银饰传统制作技艺有一定的研究,应邀录制教育部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教学教程数据。受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邀请,分别录制《打银工具》《守护白色图腾》《白色图腾》《苗岭银花》等银饰制作技艺专题纪录片10余集。制作的银饰作品被墨西哥国家多元文化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台湾省佛光山佛陀纪念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多家单位收藏。

《银马花冠》获2017·中国工艺美术创意奖金奖

《苗族银花冠》获2009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2006年,杨光宾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民俗博物馆


二、保护措施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下达,政府从政策、经费、场地各方面提供优厚条件,为苗族银饰锻造工艺传承、文化内涵的研究开展提供支持条件。同时,当地政府利用打造银饰文化节的形式发展文化消费。推动苗族银饰的地方旅游文化开展、旅游特色建设。

    在2010年凤凰县民俗园内成立首家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展示基地,包括苗族银饰博物馆、苗族银饰生产基地和苗族银饰研发中心三部分,囊括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以及展示、游览一体的联动体系。种种活动、博览会和文化节的开展。助力苗族银饰在大众中的认识,也为苗族银饰的保护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 1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2  戴荭,杨光宾编著,苗族银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08,第16页

· 3  戴荭,杨光宾编著,苗族银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08,第22页

· 4  冯骥才总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 传承人卷=the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itransmitters,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05,第565页

· 5  传承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引用日期2018-10-05]

· 6  戴荭,杨光宾编著,苗族银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08,第66页

· 7  冯骥才总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 传承人卷=the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itransmitters,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05,第612页

· 8  刘晶晶. 现代主义设计的母语[j]. 艺术与设计, 2017(8):24-37.

· 9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引用日期2019-12-18]

· 10  戴荭,杨光宾编著,苗族银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08,第87页

· 11 冯骥才总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 传承人卷=the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itransmitters,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05,第532页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0条评论

1part 1历史渊源泉州提线木偶戏,又称“泉州傀儡戏”,古称“悬丝傀儡”,保存了大量古代闽南语系地
夏涵睿 0评论 2023-07-25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周董的一曲《青花瓷》是多少人青春的回忆,而青花瓷作为我们古代瓷器中
费月 0评论 2023-07-25
透过物质看“非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材料观【摘要】现阶段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及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
吴南 0评论 2023-07-25
松江是“上海之根”,“松江棉布”泛指松江及其附近地区出产的棉布,相关纺织技艺已于2023年入选松江区
中国新闻网 0评论 2023-07-25
启东芦编工艺      启东芦编工艺于2013年入选南通市第三批非物质
黄利金 0评论 2023-07-17
鼓鼙声里寻诗礼从开始的鬼鬼祟祟战战兢兢,到发现没猫后的欢天喜地却又有点小忐忑的不安,再到一声猫叫后的
杨锃廷 0评论 2023-07-17
“墨韵石魂:探寻端砚”导语     在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端砚作为“
邓城峰 0评论 2023-07-17
纳西族炫彩霓裳披星戴月沉淀百年的文化瑰宝在我国云南省境内众多的少数民族中,有一支创造了比玛雅文、甲骨
高喆琳 0评论 2023-07-15
也许是因为名中带玉,也许是受和玉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祖辈影响,我喜欢上玉,进而喜欢上和玉相关的文化,迄今
文旅中国 0评论 2023-07-14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时代,也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在学术与文艺方面上承续先秦,兼
文旅中国 0评论 2023-07-14
小热昏- 一种传统吴语曲艺谐谑形式 -小热昏,又名“小锣书”,俗称“卖梨膏糖的”,是广泛流行于江浙沪
守望与传承 0评论 2023-07-14
——普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综述普洱非遗美食“鸡豆腐”,选用普洱本地土鸡和土鸡蛋,将鸡肉和蛋
普洱日报 0评论 2023-07-14
为积极弘扬非遗时代价值、展现时代风采,推动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7月7日-11日,第五届吉林非遗节举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 0评论 2023-07-14
贵州布依族枫香印染技艺         
陆秦妮 0评论 2023-07-14
“花中有花、题中有题”金陵剪纸金陵剪纸由来已久,明代便已流行于民间。南京剪纸源于“绣花样”,属于江南
朱凌霄 0评论 2023-07-1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