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风尚志杂志

2023-01-21 16:00:00

年夜饭吃什么,怎么吃,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孔子曾说过:“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国人讲究吃,用食物串联起记忆和温情,尤其是年夜饭的时候,几道独家拿手菜上桌、觥筹交错间共赏年味,团聚在一起的喧闹烟火气才是过年的仪式感。中国菜派系纷繁,各地口味也各有不同,而对南北年味差异的描述可在彼时民国作家们的作品中窥得一二。作家们的年夜饭家宴由谁做?他们对年夜饭又有怎样的情结和故事?不妨一同细品作家笔下的那些鲜活的年味,以及用美食拿捏住文豪们的心的作家太太们的厨房轶事。


从老舍、鲁迅、胡适,到张爱玲、萧红等,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女性掌勺、操持家务仍是大多数家庭的主流样貌。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漂泊、饥饿几乎是中国人群体的共同感受,对那抹熟悉年味的回味和憧憬,不仅是他们对食物的珍惜,更是对美好与温情的持续回味。


“美食爱好者”鲁迅喊你来吃年夜饭啦 图片来自《觉醒年代》



北京人的年夜饭里大鱼大肉少不了,其中猪肉更是多数北方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标志性代表:腌、炖、蒸、煮、炸、煎、卤,猪肉的烹饪方法家家各有千秋,却也都少不了这一口肉香。老舍曾经写道:“家家赶做年夜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旧时的老北京年夜饭


梁秋实在《北平年景》中对年夜饭的描述里,肉菜是绝对的主角:“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纯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内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够。”


而在南方的饭桌上,猪肉美食也少不了,但做法与北方迥异。出身于福建福州的冰心在《童年的春节》中曾提到母亲过年做糟肉的回忆。


“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


鲁迅之子周海婴在文章中,也曾提到与母亲一起参加杨霁云先生年夜饭家宴时,品尝其夫人所做香糟肉的往事。可见肉菜之于年夜饭的重要性,而单单阅读他们的文字,便仿佛能嗅到那扑面的香气。


让梁秋实“吃得头昏脑涨”的春节饺子


对北方人来说,过年不可不吃的还有饺子。老舍说:“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梁秋实说:“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作好东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他还提到,北方多有在饺子里包铜钱的旧俗,吃到铜钱的人意味着来年幸运。而这种幸运,家人还会通过一些“标记”让特定老人或小孩吃到。莫言在《故乡过年》曾讲述过自己为了吃到这“幸运”饺子,于是一口气吃了三碗,反而把胃撑坏了的往事。


对于饺子,鲁迅也是喜爱的。虽然是南方人,他却对北方饮食情有独钟。


而提到饺子,则不得不提女作家萧红。东北出生的她除了写得一手有灵气的好文章,亦是做面食的高手,她包的饺子鲁迅在病中都要多吃几个,在影视作品中,亦有萧红和众人一起包饺子,在鲁迅家蹭饭的桥段。


《黄金年代》中萧红在鲁迅家包饺子“改善伙食”,这是她难得的家庭温馨时刻


在《萧红传》中曾有这样的记载:萧红心思细腻,她留意到鲁迅对北方饭食情有独钟,就时不时送些黑面包和俄国香肠给先生。萧红擅长包饺子,包得快而且不会露馅,这样的饺子让鲁迅吃得心满意足;同时,萧红做的韭菜盒子,烙荷叶饼,都让鲁迅赞口不绝。来到上海之后,鲁迅之于萧红亦师亦友,萧红则时常往先生家跑。有一次,萧红和许广平一起用酸菜和绞肉机搅拌的牛肉包饺子,一直漂泊的她,或许在那时觅得了些许家的感觉。



在大多数男性作家的文字里,他们对年夜饭活色生香的描述,不仅仅在于对春节饮食的传统和讲究,更折射出了对妈妈的手艺和味道的怀念。成家之后,这年味开始由夫人来传承。而对作家的太太们而言,除了家宴,年夜饭更是要亲自操持,她们的手艺也在家人和宾客们的文字里赫然生动了起来。


鲁迅先生虽然不喜过年,但对吃食却从不含糊。他曾在各地游历、下馆子,山珍海味也都尝遍,因此嘴巴也尤其的挑。在对北方吃食的迷恋上,萧红填补了这块空白,妻子许广平却也烧的一手好菜,尤其是擅长广东和绍兴料理。鲁迅是绍兴人,许广平虽然出身广东,也逐渐将菜式改成了绍兴口味。对于她的好厨艺,不仅家人称道,诸多其他作家也不吝夸赞。

周树人(即鲁迅)和许广平(即鲁迅爱人)仅有的一个儿子周海婴


周海婴在回忆录中这样说道:“有一回老朋友来我家开座谈会,会后母亲留大家便饭,他们对母亲的厨艺大加赞赏,其中数李平心、冯宾符两位先生情绪最高。冯先生虽是宁波人,却喜欢母亲创造性发展的广东菜。母亲烹制的‘酿鱼’,是把一条1公斤上下的鲜鱼,从背脊两侧片下鱼肉,切断首尾的两端,保留鱼皮的完整。鱼肉去骨切细,另取猪腿肉、香菇、金钩虾米,混合斩碎加淡抽油(白酱油)等调料拌匀,不加味精,然后置于鱼皮里重新包裹成一条鱼。由于鱼的头尾保留着,烹熟之后辨认不出是经过加工的。母亲用刀切开分给客人,大家同声赞叹形色味俱佳。”在这繁复的烹饪描述中,足见许广平在厨艺上的钻研和讲究。


如果说一般的太太还停留在做饭好,或者擅长给自家先生搞吃食的层面,下面这位则是可以称之为“米其林大厨”级别了。


《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 by buwei yang chao》(中国食谱)是不少西方人接触中餐的启蒙之一


她不仅靠着一手好菜让众多大作家赞不绝口,更写出了《中华食谱》一书,由女儿赵如兰译成英文,赵元任做注,赛珍珠、胡适为此书作序,向西方人介绍中国菜与饮食文化。英文中的red-cooked(红烧)和 stir-fry(爆炒)都是此书中引进发明的。这本书中有230多个菜谱,是第一本在西方世界系统介绍中餐的书,并且从中餐烹饪原理、用餐礼仪到东西方文化差异都有涵盖,并且还介绍了不少中国各地的传统习俗。


她就是“中国现代语言之父”赵元任的太太杨步伟。杨步伟曾随丈夫旅居美国,在美国期间家中,她负责料理家中饮食,当然也包括年夜饭。南京出身的她烧菜南北,绝妙的佳肴令胡适、林语堂、傅斯年等学界大亨交口称赞。


家宴的味道之所以让人不断回味,是因为你的味蕾熟悉了一种体系、它便在你记忆中烙下一种独一无二的印记。



胡适先生是出了名的爱吃,他的名字还被用在了传统年菜“胡适一品锅”上。胡适是安徽人,他的夫人江冬秀烧的一手好徽菜,也就俘获了他的胃。两人虽在学识、兴趣上相较甚远,却也成了文坛里令人艳羡的和睦夫妻,其中厨艺齐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当年胡适喜好用它招待宾朋,后人便冠之“胡适一品锅”。一品锅是徽州人待客的上品,亦是现在不少家庭年夜饭餐桌上的传统菜之一。


后来,胡适云游海内外,始终对“一品锅”喜爱尤甚。每逢贵客上门或宴请同乡好友,夫人必会细心呈上这道菜肴。比如梁实秋第一次去胡适家做客时,江冬秀亲自下厨,为他做的就是一品锅。


胡适家的“烧杂烩”在梁秋实的文字中是这样的:“一个大铁锅,口径二三尺,热腾腾地端上来,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一层油豆腐,点缀着一些蛋饺,还有萝卜、青菜,味道好极”。


胡适一品锅的“层层叠叠”总能满足不同人的美食喜好 


一到新年,全家围坐在桌边,一品锅被热腾腾地端上桌,有荤有素琳琅满目,越吃这味道愈发浓厚醇香,好不热闹。食与味,折射出的是人类最原始的口欲,而嗅味觉是有记忆的,当熟悉的滋味、香气刺激着你的味蕾和鼻息的时候,年味有了具象的描摹。



下厨这件事,有人烧得一手好菜,有人却不喜欢与柴米油盐为伍。比如张爱玲极爱美食,却不懂烹饪。作为上海人,她对年夜饭也极为执着和讲究,在她的书里,饱含着许多上海人对于年夜饭的仪式感的吉光片羽。


上海人的年味从菜样到食材,无一不是精心甄选,口味上也富有南方特色。年夜饭里,鱼、蛋饺有着特别的寓意,因此鲜少缺席。而大部分上海人口味偏甜,烤麸,糖藕,酒酿圆子,红烧肉等偏甜口的菜肴,也是家家户户都会呈上饭桌的必选。


张爱玲在《小艾》《相见欢》里都提及过红烧划水(划水,上海人如此称呼鱼尾巴)以及过年吃鱼的场景,寓意年年有余。在另一部短篇小说《相见欢》中,主人公荀太太也提及过年吃鱼的景象:“我在想着,去年年三十晚上不该吃白鱼,‘白余’了,今年吃青鱼。”而象征着来年可多赚金元宝的蛋饺则也被张爱玲认为是年夜饭的必备菜肴之一,她曾在半生缘里提到,“年夜饭后最后一锅汤必有蛋饺,才能过年。”


年夜饭的味道里,总有着更多的情感和仪式感 图片来自《饮食男女》


胡适在为杨步伟的《中华食谱》的序言中写道:中餐烹饪的精髓在于,哪怕食材很普通便宜,比如鱼或蔬菜,也坚持菜肴必须有‘滋味’。有‘滋味’,才有吃的‘乐趣’。这是家庭主妇、厨师或美食家们的技艺:用各种方法赋予食物独特的味道。


年夜饭应该具有仪式感,这是对美食的尊重,更是一种饶有生活情趣的象征。而那些作家对年夜饭的描述总是鲜活而生动,极具叙事感的只言片语,更能将人拉回那份热热闹闹、满怀期待的美好时光……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0条评论

七岁的那一年抓住那只蝉以为能抓住夏天怀念冬天清冷的气息天气热得更不像话了,连呼吸都感到不灵便。当在冬
良仓 0评论 2023-07-25
“我独自一人,对自己的灵魂,满怀巨大的爱情”——茨维塔耶娃你渴望逃离都市吗?你有没有独自一人去很远的
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0评论 2023-07-08
echo设计之旅毛姆说:“一个人能观察落叶、鲜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我们和这
回响之外 0评论 2023-06-16
1970年代的艾奥瓦大学,同为小说家的约翰·契弗与雷蒙德·卡佛一见如故。两人都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
良仓 0评论 2023-05-30
提到自行车就一定离不开荷兰,今天,荷兰以自行车天堂的名声享有盛誉。全球来看,荷兰人拥有的人均自行车数
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0评论 2023-05-26
2001年,sara和marc schiller这对收藏“实力派”夫妇开创了一个名为“wooster
larrys list 0评论 2023-05-25
当收藏家潘阳的先生在看到艺术家genieve figgis的新作《wedding》时,他知道他找到了
kassy 0评论 2023-05-25
怎么说呢,可能是归功于马斯克之前的一系列骚操作,特斯拉再卖什么我都觉得不稀奇了。更何况只是卖个猫窝,
工业设计 0评论 2023-05-22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家由民间打工者自己创办的公益博物馆,于2008年5月1日正式成立对外开放。日常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累计接待来访参观者五万余人次。目前,打工博物馆将要拆迁,我们引用纪录片导演秦晓宇老师的一篇旧文,回顾一下,打工博物馆的往事。
凹凸镜doc 0评论 2023-05-21
2023年5月20日,傅雷次子傅敏先生辞世,享年86岁。在傅雷的两个儿子中,相比钢琴家傅聪,二儿子傅
蒲实 0评论 2023-05-20
近日,上海“外滩猫街”成为社交平台上热议的话题。巨型猫咪墙绘出现在方浜中路的老旧墙体上,让这条位于上
陈雅芳 0评论 2023-05-15
在传统中国,书画收藏绝对不是寻常百姓的玩意,不管是由皇家主导,或是士大夫、商人的小圈子嗜好,都是“一
邓庆燊 0评论 2023-05-11
黄小峰黄小峰,199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博士均就读于此,现为中央美院人文学院教授。主
王芷岩 0评论 2023-05-11
“独自行走的男孩”(the boy who walked alone)——这是查尔斯在苏格兰戈登斯顿
iweekly周末画报 0评论 2023-05-09
好怪哦,再来一口!“怪味”,什么东西?初到重庆,面对超市便利店里满货架的“怪味胡豆”,你难免心里冒出
地道风物 0评论 2023-05-0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