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patricia

2022-12-10 10:04:00

2022年,无疑是具备“特殊性”的一年。我们曾短暂目睹曙光与晨曦,也在望不到终局的长路上踽踽独行。经历过上海春天的同路之人自然能够明白,这一年,约莫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我们于“家”中度过。如果说,过去,花样繁多的城市文化景观填满了年轻人的生活,那么,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年轻一代与“家”共处的时间,正被前所未有地拉长。

因此,对于“家”的延展及思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重要,因为这出于真实生活的需要。当下,青年一代的理想之“家”是何种模样?年轻人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家”?“家”的概念衍生出了怎样的变体?青年群体的“家”文化,是否有着与众不同的意味?年轻的人们依何而聚?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了in the park成都首店——一方以“家”为概念、以日常生活为场景,容纳时尚零售、艺术展览等多种功能的在地青年文化场所,展开了此次多维对谈。


根据《2022青年家居生活趋势洞察报告》的调查显示,无论哪一个年龄段的人,对于“家”最大的需求,皆为“放松”和“快乐”。放松,意味着真实。人只有在最为放松的环境之中,才能欣然敞开最为真实的自我,从而感到发自心底的舒适和自在。在与我们的对话中,这几乎是每一个人的共同答案——令人感到心安、卸下心防的地方,便是理想的“家”。


位于regular源野的in the park成都首店,外墙采用透光玻璃制作而成,将店内空间延展至公共场域。


“我可以直面不漂亮、不努力的自己。我可以真诚坦然地与自己相处。”in the park成都首店落成当日,一直在成都生活的kol陈石榴来到了现场,对于“家”的可贵之处,她如此形容道。在“家”中,有关“漂亮”和“努力”的外在定义统统失效,没有外部投来的凝视,更没有自我生发的规训,一切都依照最自然、最舒适的状态而流动。


店内为宽敞明亮的二层空间。旋转楼梯选用反光材质,创设了更为通透的视觉体验。


对于in the park成都店铺的空间设计师、来自case pavilion案亭建筑事务所的杨振宇和严丹捷来说,他们同样提及了“家”之于“自我”的重要性。在二人看来,“家”是“个体的自留地”。他们时常回想起上世纪80、90年代,青年男女步入婚姻,携手置办家具。彼时,一橱一柜甚至不是“购买”所得,而是双方亲手打制。“‘家’是属于自己的空间。在繁琐的工序中倾注满腔的情感,便营造了属于自己的‘家’,”他们说道。


在店铺一层入口处,设有植物陈列区域,与绿意盎然的“公园”相映成趣。


此次,在in the park成都店铺的设计过程中,杨振宇和严丹捷同样倾注了满腔的情感。他们结合了当地环境,这一方下沉广场位于大源中央森林公园,绿植环抱、光线通透,二人选择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美感的透光玻璃作为空间外墙,室内旋转楼梯则使用反光材质,将室外阳光、绿植的美好景象映射到楼梯之上,使室内室外实现某种“联结”,也将舒适、惬意的自然氛围带入了空间之内,增加了“家”的气息。


店铺外缘设置了公共座椅,意在还原“公园”之中随处可坐、闲适休憩的自在场景。


有处可依,同时,有自我可循,这大概是当下青年对于“家”最为重要的两个构想。“家”可以缤纷多彩,也可以简洁朴素,可以用艺术装点,也可以平淡如水……能够给予自我安全感,便是理想之“家”。当下,“不确定性”如烟瘴四起,“安全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珍贵。in the park的主理人陈如艺认为,“不确定”存在于当下青年文化的许多维度之中,但“家”却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始终确定的、彼此熟悉的空间。

正因“家”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构建属于自己的“家”,成为了每一个人都需要认真准备的功课。设计in the park成都店铺之时,杨振宇和严丹捷从画作《最后的晚餐》、柏林hauptbahnhof火车站、电影《玩乐时间》、机场半透明磨砂幕墙、james webb太空望远镜等极为多元的场景中汲取了灵感元素,而后,通过彼此的磨合建立共同的认知,一同打造了他们理想的“家”——投注了个人精力、时间、情感所创造的亲密空间。


开幕当天,多元化的青年群体齐聚于此,感受“家”的氛围。


回到in the park成都店铺本身,此次,主理人陈如艺将其选定于一个真正的公园之中,这与“park”(公园)的概念完美契合。陈如艺认为,“公园”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来的地方,它没有限制、门槛、条框,因此,它对所有人都是亲和的。某种程度上,“公园”具有的“民主化”和“公共性”色彩,令它成为了“多元”、“平等”等词的化身。基于这样的民主及公共特性,in the park成都店铺对于“家”的选品也从本土新兴香薰品牌、日本可持续品牌puebco,到以希腊航海文化为创作母题的床品品牌serapis等等,以丰富的、生活化的产品,营造“家”的质感。


上图:in the park regular,店内物什。

下图:成都在地文化,被引入了这一方空间。


“消闲”文化根植于成都的城市气质当中,而“盖碗茶”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是成都在地文化的标识之一。因此,在in the park成都店铺门口,设有“茶室”,几张竹桌“自在”地摆放着,供人饮茶谈天,仿佛“家”门口的“会客厅”,友人齐聚。借由此举,in the park成都店铺将成都独特的在地文化引入了店铺的话语体系之中——这是一个真正多元,且重视在地社群的青年场所。除此之外,“家”因其“归属感”而受人挂牵,首次入川的in the park,已然向这座城市递出了名为“归属感”的诚意。


开幕当日,in the park邀请了成都本土音乐厂牌明堂士多的dj,为“家”带来轻松惬意的音乐。在他们理解中,“家”宛若一扇“任意门”,门内、门外是两个世界。“当我们感到紧张、疲惫,想要独自瘫倒的时候,可以安心地把家门关起来,彻底放松。但当我们感到孤独的时候,也可以满怀希望地把门打开,欢迎意气相投的朋友和伙伴前来。”以此,“家”的内外,指向了联结的不同,在差异化的描述中,我们窥见“家”的全新色彩。


成都本土音乐厂牌明堂士多,为开幕当日提供轻松惬意的音乐及酒水特调。


这正是当下青年对于“家”的另一层认知:在过去,“家”是与血缘、婚姻紧密相连的一方空间,通俗来说,它有着坚固、死板的“壁垒”。现如今,在同居、群居、游牧式的生活形态之中,“家”的原始概念正在松动,“家人”的定义和形态也在变得愈加丰富。不必与血缘、婚姻绑定,即使只是因缘际会而相识,只要互相确认彼此,亦能共建一个“家”。


开幕当日景象。


这几乎是同步发生的:“家”的话语色彩在变,空间层面上的“家”也在变。它不再只是局限于一间房屋。街头路边、开放公园,只要汇聚起了相近的文化社群,便有成为“家”的可能。这为“家”带来了更多属于当下年轻一代的意味:基于热爱、认同、分享,出于快乐、安全、自在,建立“不足向外人道”的connection。


开幕当天,“吃的reallywant”设计了几款互动游戏,增添属于“家”的自在氛围。


in the park此番选址于成都的原因,或许正是来源于此——在这里,有着大量自由、“巴适”、包容、独特的年轻人,而成都平等、随和的城市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汇集相聚,衍生出各类文化社群。in the park主理人陈如艺将成都的气质概括为“随遇而安”,每个人都不必担心自己的“不同”,因为一切“不同”都能找到自己的同路之人,更不必担心被审视,消闲之人的目光总在一杯茶中消泯。


年轻人汇聚于此。在成都,在公园,在家。


在上海,或是在成都,在公园,或是在茶室,当我们谈论“家”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实则是真实无拘的自我,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物什,更是发自心底的归属感。陈石榴说,在成都,没有人管你过得是否“高级”,“你惬意地过你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足够了。”惬意,这正是in the park成都店铺营造的空间感或者说文化氛围。城市、公园、家,在此处重叠,构建彼此契合的理想之地。


文章来源:nylon尼龙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0条评论

七岁的那一年抓住那只蝉以为能抓住夏天怀念冬天清冷的气息天气热得更不像话了,连呼吸都感到不灵便。当在冬
良仓 0评论 2023-07-25
“我独自一人,对自己的灵魂,满怀巨大的爱情”——茨维塔耶娃你渴望逃离都市吗?你有没有独自一人去很远的
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0评论 2023-07-08
echo设计之旅毛姆说:“一个人能观察落叶、鲜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我们和这
回响之外 0评论 2023-06-16
1970年代的艾奥瓦大学,同为小说家的约翰·契弗与雷蒙德·卡佛一见如故。两人都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
良仓 0评论 2023-05-30
提到自行车就一定离不开荷兰,今天,荷兰以自行车天堂的名声享有盛誉。全球来看,荷兰人拥有的人均自行车数
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0评论 2023-05-26
2001年,sara和marc schiller这对收藏“实力派”夫妇开创了一个名为“wooster
larrys list 0评论 2023-05-25
当收藏家潘阳的先生在看到艺术家genieve figgis的新作《wedding》时,他知道他找到了
kassy 0评论 2023-05-25
怎么说呢,可能是归功于马斯克之前的一系列骚操作,特斯拉再卖什么我都觉得不稀奇了。更何况只是卖个猫窝,
工业设计 0评论 2023-05-22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家由民间打工者自己创办的公益博物馆,于2008年5月1日正式成立对外开放。日常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累计接待来访参观者五万余人次。目前,打工博物馆将要拆迁,我们引用纪录片导演秦晓宇老师的一篇旧文,回顾一下,打工博物馆的往事。
凹凸镜doc 0评论 2023-05-21
2023年5月20日,傅雷次子傅敏先生辞世,享年86岁。在傅雷的两个儿子中,相比钢琴家傅聪,二儿子傅
蒲实 0评论 2023-05-20
近日,上海“外滩猫街”成为社交平台上热议的话题。巨型猫咪墙绘出现在方浜中路的老旧墙体上,让这条位于上
陈雅芳 0评论 2023-05-15
在传统中国,书画收藏绝对不是寻常百姓的玩意,不管是由皇家主导,或是士大夫、商人的小圈子嗜好,都是“一
邓庆燊 0评论 2023-05-11
黄小峰黄小峰,199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博士均就读于此,现为中央美院人文学院教授。主
王芷岩 0评论 2023-05-11
“独自行走的男孩”(the boy who walked alone)——这是查尔斯在苏格兰戈登斯顿
iweekly周末画报 0评论 2023-05-09
好怪哦,再来一口!“怪味”,什么东西?初到重庆,面对超市便利店里满货架的“怪味胡豆”,你难免心里冒出
地道风物 0评论 2023-05-0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