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创新研究

2023-07-10 18:48:00

摘要: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专业化的编辑人才是实现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由于我国科技期刊起步晚、体量小、管理体制复杂,出版产业存在结构性缺失,期刊编辑常局限于文字工作,知识能力单一,业内交流不充分,普遍缺乏国际视野,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编辑人才存在很大缺口。为解决编辑面临的困境,实现期刊高质量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及期刊出版机构亟需加快优化编辑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国际出版集团对编辑岗位的设计及能力要求,总结优秀编辑的核心素质,分析国际出版集团编辑人才的培养环境及成长路径。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科技期刊及编辑队伍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通过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形成行业联动、创新指导模式、完善继续教育及职称评价、加强校企合作等措施来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编辑人才。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综合科技实力持续提升,正朝着科技强国的目标稳步迈进。科技期刊作为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彰显着我国在国际上的科学地位。因此,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对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话语权进而树立良好的国际科技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对科技期刊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党和国家正在逐步建立健全支持力度大、覆盖面广、学科结构合理的期刊扶持体系。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强调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为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精神,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该《意见》,这是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指出,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优化科技期刊与出版结构布局,着力提升科技期刊的专业管理能力、出版市场运营能力及国际竞争能力。关于提升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能力,《意见》强调,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创造条件吸纳高水平国际编委和经营人才,提升出版传播的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高水平、专业化的编辑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关键因素。

针对如何加强我国科技期刊人才培养,尤其是数字出版趋势下编辑人才的发展,已有研究从不同方面进行探索。例如,刘德生、俞敏从选才、育才、留才三个方面提出了培养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人才的措施[2]。朱拴成、代艳玲以煤科总院出版传媒集团为例,介绍了出版集团科技期刊人才管理模式及培养途径[3]。邢建春、张亚晓提出了“编辑力型编辑—技术型编辑—资源型编辑”的分级培养路径[4]。李泽荣等分析了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以老带新”编辑培养模式的利弊及相关问题的应对措施[5]。杜焱等聚焦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分析编辑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6]。本文从中外对比的角度,以大型国际出版集团的编辑培养模式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分析对编辑岗位的设置及能力要求来阐释优秀编辑的核心素质,总结国际出版集团在编辑人才培养方面可供借鉴的经验及编辑的成长路径。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科技期刊及编辑队伍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建议。

2 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政策及面临的挑战

2.1 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政策

科技期刊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担负着“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了让更多的优秀论文发表在祖国大地上,我国科技期刊行政主管部门始终高度重视科技期刊发展。出版人才是期刊出版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便成了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应有之义。我国在编辑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可以从制度建设、激励机制及项目支持等方面进行分析。

2.1.1 职业资格制度与继续教育

从2008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对职业资格实行登记注册管理。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其中初级和中级资格通过全国出版专业资格考试获得,分别对应助理编辑(助理技术编辑或二级校对)及编辑(技术编辑和一级校对)职称。高级资格通过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取得,对应副编审或编审职称。2015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启动数字编辑专业职称评价工作,是对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的完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为编辑的职业发展规划出了一条十分明确的道路。

继续教育培训是提升编辑队伍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拓展编辑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重要途径,在促进编辑队伍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国家出版行政主管部门一直在规范、完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2011年实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需参加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2021年新实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将继续教育时间增加至90学时,但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变得多样化。这是对出版专业继续教育体系的完善,顺应全媒体时代的新变化及市场对编辑素质的新要求,也呼应了编辑人员自身的继续教育诉求。

2.1.2 荣誉奖励政策

为了加强新闻出版行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国家新闻出版署从2008年开始组织实施“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工程”,至今已评选出新闻出版行业各领域高层次专家或带头人上千人,为广大新闻出版行业从业人员树立了标杆,其中不乏科技期刊出版领域的优秀出版人。2018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数字出版千人培养计划”,分类别、分层次培养高端复合型战略人才和精通专业技能的骨干人才。同时,各期刊主管、主办单位也努力调动青年编辑的积极性,如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就是期刊出版领域颇具影响力的赛事活动。自2017年起,青年编辑业务大赛已连续举办五届。整个比赛是对全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为优秀青年编辑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也为我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群体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五年的努力,培养造就了一批能力强、业务精的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在增进编辑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的同时,促进了科技期刊的持续发展和质量提升。

2.1.3 项目支持

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7],指出在文化领域人才培养项目中,加大对学术期刊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我国科技期刊主管、主办单位也逐渐认识到编辑队伍在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的欠缺,并且这种局限已经影响到期刊的进一步发展,此背景下,人才培养研究支持项目纷纷出台。例如,中国科协自2020年起设立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子项目,采取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形式,让编辑人员对办刊实践及期刊出版中涉及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项目内容包括:

(1)组织科技期刊骨干编辑、经营人员、期刊负责人及期刊管理部门有关人员到国际一流期刊出版单位和知名出版机构进行实地研修,深入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办刊一线,实地学习国际化办刊的流程、经验和办法。

(2)组织国际化专题培训,内容包括期刊的内容策划、投审稿业务、国际推广、平台建设、出版伦理规范、团队建设等。

(3)组织同行评议专题培训,使期刊编辑、编委、审稿人、作者等审稿相关行为主体充分了解科技期刊出版伦理规范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国际知名期刊同行评议的最佳实践,切实提升审稿流程的规范性和水平,预防学术不端。

2.2 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存在的问题

通过制度的完善、各种激励措施及人才培养项目的支持,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在职业规划、职业认同及职业发展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专业能力得到了提升,但编辑队伍中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依然短缺。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我国科技期刊起步晚,小、散、弱问题突出,出版产业存在结构性缺失。

目前,我国大部分期刊编辑部沿用单刊形式的“小作坊”运作方式,缺乏系统的市场化机制引导,不具备自主的数字化平台[8]。在数字出版大行其道的今天,中文科技期刊多借助大型专业网站或第三方数据库进行基于印刷内容的网络传播[9],这些数据库在数字出版中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相比之下,期刊编辑部作为内容提供方其价值往往不被重视,编辑部处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低端环节[10]。英文科技期刊大多通过“借船出海”战略与国际出版机构合作,快速完成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出版发行过程。据统计,我国548种英文科技期刊(含港澳台)有409种(75%)与30家海外出版商合作出版,“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第二期入选期刊有92%与海外出版商合作,说明优秀科技期刊的国际合作比例更高[11]。在期刊出版国际合作中,中方编辑部主要负责前端的同行评议和编校审读环节,后续的发行、电子存储、推广营销、授权许可等通过外方出版机构完成。中方编辑部授予外方出版商将全部或部分期刊网络版内容与其他科学内容或第三方文献数据库进行超链接的权利。外方出版商通过组合营销的模式,如“单刊纸质版 网络版或单刊网络版 其他期刊”的模式,取得期刊在世界范围内的独家销售权。从价值链视角分析,国际出版机构借助先发优势占据高附加值环节,掌握价值链的主导地位,从而获得较大的利益,而中方期刊编辑部被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获取低附加值,编辑的职业发展空间也相对狭窄。

总体而言,由于我国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重心长期放在编校业务和内容把控上,加之编辑继续教育体系对编校审读技能的侧重,使得我国编辑队伍呈现出整体编校能力较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的现象。分散性的单刊运作模式加之期刊出版产业链的结构性缺失,使期刊编辑往往陷入繁重的案头工作及事务性工作,缺乏多元化的知识技能,缺少业内交流及对国内外出版行业的总体了解,无法得到综合素质的提升。诸多因素造成期刊编辑缺乏对自身的认同感及成就感,逐渐产生职业倦怠。

为突破这种低端锁定的尴尬困境,除了构建完整的出版产业链,我国亟需建立一支高水平、复合型职业编辑出版队伍,以解决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瓶颈问题[12],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英文科技期刊产业分工应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掌握科技期刊出版价值链主导权。当下中美贸易愈演愈烈,中兴事件、晋华事件和华为事件等为中国政府和科技界敲响了警钟。面对未来科技期刊出版领域可能出现的技术封锁和人才断供,培养一批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满足我国科技期刊自身发展需要的编辑出版人才是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目标的根本保障。因此,中国科技期刊出版领域需要加快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走人才引领发展道路,提高编辑出版人才储备水平和供给能力,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13]。

3 国际出版集团编辑的成长路径分析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进入数字化发展时期[14-15]。在过去40年间,大型国际出版集团拥抱新技术,大力发展期刊数字出版,旗下科技期刊比例稳步上升,科学成果的集约化出版优势越发明显。以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和爱思唯尔(elsevier)为例,两家公司均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出版经验,作为全球科技期刊出版巨头,旗下期刊覆盖科学、技术与医学(stm)和人文与社会科学(ssh)领域。进入数字化时代后,两家公司形成了完整的全球产业链和国际化的市场营销体系,并且为了配合运营,设置了健全的岗位体系,在对各层级职位提出明确岗位要求的同时,也为员工提供了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研究其编辑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经过一段时期的跟踪,收集了两大出版商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公开发布的期刊编辑岗位招聘信息[16-17],通过梳理不同级别编辑岗位的工作职责及技能要求,总结归纳编辑需要具备的核心素质,综合分析编辑人才的成长环境与职业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的培养方向提供参考。

3.1 编辑岗位设置及要求

我们将两大出版商发布的编辑岗位信息大致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通过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及总结,得到不同级别岗位的工作职责及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级别编辑岗位的职责及要求

从表1可以看出,初级岗位主要从事比较基础性的编辑工作,对应助理编辑岗位,其主要作用是沟通和协助,如沟通协调作者、审稿人及部门内其他成员的工作,跟踪稿件从提交到录用的全流程环节,管理日常事务性工作,协助中高级岗位编辑完成工作等。初级岗位是编辑职业的起点,是一个学习与积累的阶段,编辑只需要具备通用的基本职业素养即可,之后在实际工作中逐渐熟悉出版规范和相关政策法规等必备知识技能。

中级岗位不论是从学科背景还是从出版行业背景上来说都需要较强的专业能力,既要了解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又要精通出版业务,对应高级编辑或期刊经理岗位或我国的策划编辑岗位。中级岗位面对的工作环境更加复杂,所以更加侧重综合能力,除了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出色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与我国不同的是国际出版集团将中级岗位明确划分为专业技术岗和管理岗两个类别。专业技术岗主要负责编辑出版相关业务,如组稿、同行评议、生产流程管理、撰写社论、参加学术会议等。管理岗主要负责拓展期刊业务,达成既定的期刊发展目标,掌握学科研究及出版行业动态,同时做好对学术群体的服务并建立广泛的联系。很多情况下我国的策划编辑需要同时承担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两个角色,所以对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对专业背景、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写作能力的要求说明了中级岗位是一个需要多面手的阶段。它的高学历要求体现了期刊出版的学术专业性,只有具备独立的学术判断力才有能力胜任稿件质量把控、期刊发展需求评估以及期刊发展目标确定等工作。同时,它对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体现了期刊出版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如撰写社论、新闻稿及其他书面内容需要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做好学术群体服务、走访科研机构、参加学术会议等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总之,中级岗位是一个编辑职业上升的阶段,是一个为走向更高的岗位夯实基础的阶段。

高级岗位需要很强的研究能力及整体思维,能够胜任高级岗位的一般是在研究领域或出版领域享有声望的专家,对应主编岗位,其主要职责就是引领方向,对期刊的整体发展负责,如确定办刊宗旨及范围、领导编辑部的工作等。除此之外,主编需要建立或拥有一个广泛的科研人员人际关系网,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品牌服务。因此,主编需要有强大的学术资源和学术判断力,全面把握期刊或者出版项目的发展方向;要具备很强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指导编辑部的工作,并在编辑部工作遇到困难时提供决策;同时,还需要有优秀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凝聚学术共同体,为期刊发展做出贡献。

整体而言,随着编辑岗位级别的提高,工作职责也由简单、单线程逐步向复杂、多线程转变,相应的对学历及能力的要求也逐级递增,级别越高对编辑综合素质及思想水平的要求也越高。这个规律在全球出版行业是具有普适性的。明确不同级别岗位之间的差异,如同绘制个人职业发展地图,能够帮助编辑人员确定目前个人所处的位置、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实现最终职业目标需要提升的技能。表1所列岗位职责及能力要求并不能涵盖所有编辑出版工作,因为出版实践是很复杂的,所以有志于长期从事编辑职业的人员需要十分明确编辑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3.2 编辑的核心素质

2021年,学术出版协会(society for scholarly publishing,以下简称ssp)对学术出版行业开展了一项关于出版专业技能的网络调查[18],希望了解出版人对编辑职业素养的认知,要求受访者回答成功的编辑需要具备或期望具备哪些专业技能,按照重要性由高到低的顺序总结得到出版集团期刊编辑需要具备的能力,如表2所示。

表2 期刊编辑需要具备的能力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出版工作主要包含编辑、校对、印刷和发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相结合的融合出版模式已成为出版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因此,作为出版行业的关键角色,编辑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表2可以看出,优秀的编辑一定是复合型人才,集多种知识技能于一身。表1体现了出版市场对于编辑个人素质的要求,表2则体现了编辑对自身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的认知,因此,我们可以将编辑的核心素质归结为以下三种。

(1)专业能力

期刊出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编辑既是这项工程的管理者又是施工者,既要做好选题策划、编校审读、成品设计,联系好印刷、发行、宣传推广等环节,又要协调同事、作者、审稿人、编委会等群体。所以编辑的专业能力,并不仅仅指编校能力,而是以文字处理为核心扩展到整个出版流程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如组稿会或编委会所需要的组织能力,协调各出版节点所需要的时间管理能力,撰写社论、推广软文等所需要的写作能力,参加学术会议、走访科研机构所需要的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等。大到了解整个出版行业的发展,小到改正一个标点符号,都是编辑的职责所在。

(2)拓展能力

近年来出版行业的新变化,如数字化、合作出版尤其是中外合作出版,使编辑面临的出版环境更加复杂。因此,除了专业素养,编辑还需要对国内外出版市场、数字出版技术及数字出版平台有一定的了解,并基于对行业现状的了解提出对于期刊发展战略的见解。数字时代,期刊的各项发展指标以数据形式体现,如文章的引用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行业显示度等,这要求编辑具备一定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同时,多样化的出版形态、多方合作的出版模式不仅要求编辑对于“多”出来的部分做出合理的资金预算,还要了解合作中涉及的法律知识。所以,编辑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

(3)研究能力

期刊是有学科领域的,编辑尤其是走向高级岗位的主编,需要有很强的学科研究背景。只有了解学科研究动态,才能判断什么样的选题有出版价值,才能评估稿件内容质量的优劣,才能更有效地与作者、审稿人及编委会沟通,凝聚一批学科顶尖研究人员,形成优秀的人际关系网络,做出精品期刊。除了学科背景,出版行业也是编辑应该研究的对象,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3.3 编辑的成长环境与发展路径

我们将编辑人才的成长环境分为微观层面的环境和宏观层面的环境来考察,前者指出版机构的环境,后者指整个出版行业的大环境。考察国际出版集团编辑的成长环境及职业发展路径可为我国创新编辑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3.3.1 出版机构提供多元职业发展空间

职场新人对于从事某个职业的真实体会有时候和想象中的有很大差异,出版领域也是如此。新编辑选择从事出版工作往往是出于对语言和文字的兴趣,但实际上,编辑出版是一个涉及专业广泛、需要多方协同合作的领域,文字是其核心但并不是全部。大型国际出版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成熟,设有多元化的岗位及相应的培训项目,所以编辑的职业发展道路也是多方向的。新编辑进入期刊编辑部的前两年,重点学习基本业务、完成个人的本职工作,同时通过接触不同部门的同事,多观察、多学习、多交流,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掌握本职工作的上下游环节如何协同合作,了解期刊出版产业链的基本运营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新编辑会发现自己真正想做的工作是什么,哪个职业方向和自己的兴趣、优势及价值观最匹配。当编辑人员在某个特定岗位遇到事业瓶颈期时,可以在机构内部选择其他的职业发展道路,通过跨部门工作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例如,施普林格给期刊编辑提供了编辑岗位之外的职业上升通道[19],同时也为非文字类编辑确定了一条明确的发展路径,如表3所示。

表3 施普林格期刊编辑职业发展路径

多元化的岗位配置可以使编辑人员有机会在机构内部多个部门轮岗,接触不同部门的业务,同时又始终在出版领域积累经验,从而为以后获得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机会打下基础。我国由于尚未形成能够跨地区、跨领域整合期刊出版资源的大规模期刊出版集团,各编辑部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同岗位类型的编辑各司其职,无法在内部形成人才流动,这也是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缺乏复合型人才的因素之一。

3.3.2 行业共同体打造业内交流平台

根据国际科技与医学出版商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technical and medical publishers,以下简称stm)2018年报告数据,科技期刊出版业在全球拥有约11万名员工,其中约40%在欧盟就业。据爱思唯尔粗略估计,除生产供应链员工,全球还有2~3万名全职员工(自由职业者、外部编辑等)也得到了科技期刊出版行业的间接支持[20]。出版行业共同体,如stm、ssp、学术与专业学会出版者协会(association of learned & professional society publishers,alpsp),致力于依托其平台优势构建良好的行业生态环境。例如,stm每三年发布一份行业报告,每年发布技术趋势预见报告;ssp定期邀请资深出版人展开对话,在利来app官方下载官网上以文字或音频形式分享专业知识和职业发展经验;alpsp每月向会员推送新闻,内容包含了出版界和学术界的重要新发展,以及alpsp最新的活动情况,同时协会主办的国际学术期刊learned publishing为出版人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将分散在全球各地的科技期刊编辑召集到一起,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编辑的职业发展。

一是通过向同行介绍目前尚未成熟的新想法,从同行中迅速获得非正式的同行评审意见,以促进最终成果的形成。

二是通过与世界各地不同机构的同行进行交流,了解、学习业内新技术、新趋势。

三是巩固、更新与同行之间的联系,激发新的合作机会。

除了行业内交流活动,学协会还组织面向编辑人员的培训课程,帮助编辑提高业务水平。简言之,学协会通过为编辑人员提供机会交流介绍他们的工作并获得反馈,与各自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建立联系,并了解出版行业的新进展、新思想和新技术,为编辑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业内环境。

3.3.3 建立广泛的导师关系,助力职业发展

ssp作为学术出版团体一直致力于促进学术编辑的职业发展,它建立了导师制度,导师和学员可以在导师关系中获得双向发展。优秀的导师是一个可以提供多方位指导的角色,有能力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帮助[21]。

(1)工作技能

好的导师对出版的基本原理有一个很好的把握,熟悉出版实践,可能还了解财务或产品管理方面的知识,可以较为全面地培养新编辑所需要的工作技能。

(2)职业规划

优秀的导师可以借助自己的经验和眼光帮助新编辑规划未来职业生涯的最终走向,帮助他们了解自己适合成为怎样的人才,在确定长远目标和职业图景后,定位下一个发展目标及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学习哪些技能。作为一个有着相似背景或经历的人,导师知道新编辑可能会经历什么,以及应该如何提供帮助。

(3)人际网络

除了工作技能的培养和职业方向的规划,导师还可以提供更多无形的帮助。尤其是初入职场的新人,工作圈子十分狭窄,如果能够在导师的帮助下建立一个稳固的人际关系网络,对未来业务发展及职业晋升都大有裨益。

导师关系可以在出版机构内部形成,最常见的是传帮带的师徒关系,直接的导师人选就是部门内部的资深同事或者上级经理。导师制度也可以在出版机构外部通过个人行为形成,如通过行业交流活动认识业内前辈并建立指导关系。同时发展内外两种渠道有助于新编辑迅速掌握职业规则、建立人际关系网、获得职业成长。建立导师关系,最重要的是双方对这段关系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取得共识。有了这个共识基础,之后的联系沟通就可以有序开展。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编辑可以通过导师制获得向前辈学习的机会;处于职业生涯成熟期的前辈志愿担任导师,提携新人。如此,无论是初级编辑还是资深编辑,都可以在导师关系中获得职业成就感。

4 国际经验对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的启示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既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又有基于丰富的科研创新成果的内容资源,同时巨大的论文产出量提供了期刊繁荣发展的现实基础[22]。这种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当前编辑队伍缺乏高层次人才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比大型国际出版集团对编辑素质的要求,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在专业能力上是很强的,但是拓展能力及研究能力不足,需要国家出版管理部门及出版单位共同支持,多方联合构建有助于编辑人才成长的行业环境。

第一,为编辑的职业成长提供更为丰富及宽松的环境

虽然我国科技期刊小、散、弱的客观条件使得期刊出版单位能够为编辑提供的发展空间有限,期刊编辑很难像大型出版集团的编辑那样能够获得跨部门流动或轮岗的机会,但岗位设置上的局限可以从其他方面得到弥补。有条件的期刊社可以尽可能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本身条件有限的期刊编辑部可借助主管、主办单位的资源为编辑的成长创造机会。例如,可以通过开展编辑部内外业务交流活动、组织学术沙龙、鼓励编辑开展研究等方式拓展编辑的职业发展空间。

第二,鼓励青年编辑广泛参与国内外交流活动,构建行业级人才培养模式

行业内交流活动可以作为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补充,为编辑提供与国内外同行相互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也指出,要支持学术期刊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和赴外业务研修[7]。目前我国大部分英文科技期刊采用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的方式提升国际影响力,可以考虑将人才培养作为国际合作内容,让编辑人员深度参与国际出版产业链,了解其经营模式,学习新技术。我国出版行业重点单位,如中国出版协会、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编辑学会等拥有丰富的业内资源,可以形成行业联动,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联系国内外编辑群体,搭建业务交流的通道。例如,通过组织常规交流活动、建立中长期培训项目,让青年编辑融入国际编辑出版圈,培养国际视野,提升国际交流的能力,让中国科技期刊“走出去”。

第三,鼓励新老编辑互相学习,创新“传帮带”式的师徒关系

以老带新的模式是我国很多期刊普遍采用的编辑人才培养形式,这与国际出版集团的导师制是异曲同工的,能够使新编辑在资深编辑的指导下迅速掌握编辑专业知识,获得职业成长。这种“传帮带”的方式一般只在期刊出版单位内部形成,更多地体现为对所负责的一种或几种刊物的办刊理念与模式的传承,即老编辑向新编辑单线输出的过程。在数字化出版大趋势的影响下,出版业态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传统的“传帮带”方式显现出局限性,因为老编辑所熟悉的传统出版经验已经不足以满足青年编辑多面发展的需求,而青年编辑可能更容易接受且熟悉出版业正在发生的新变化。因此,新老编辑可以互相学习,使成长成为一个双向输出的过程。同时,除了在编辑部内部可以发展这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还可以在业内交流活动中寻求外部的指导,以此获得更广泛的知识技能及发展空间。

除此之外,结合我国编辑队伍在知识结构上的缺失及我国在编辑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

第一,进一步丰富继续教育内容

2021年开始施行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对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了革新,明确指出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并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继续教育[23]。从专业科目内容设计看,将信息资源集成开发、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运营管理等新知识、新技术纳入继续教育课程说明出版管理部门已经认识到数字化时代出版业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这对于增强编辑队伍的专业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相比之下,期刊商业化运营及市场营销等内容涉及较少,是继续教育的薄弱环节。继续教育机构可通过与国内外学协会或国际出版机构的合作,引进相关优秀培训课程项目或者邀请国内外资深出版人或专家授课,丰富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

第二,完善编辑职称评价体系

编辑系列职称评价不仅是对编辑个人职业能力的认可,更为初入职场的编辑新人指明了一条明确的职业发展路线。从行业发展上来说,编辑系列职称评价反映了出版管理部门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要求,有利于构建和稳定出版人才队伍。我国对于传统出版行业的编辑职称评价体系已经十分成熟,但在数字化出版的大背景下,数字编辑群体不断壮大,而针对数字编辑的职称评价并没有跟上发展的脚步。数字出版领域尚未形成全国范围的职称评价体系,只有在出版行业较为集中的大城市才刚刚开始探索数字编辑职称评价工作。以北京为例,《北京市新闻系列(数字编辑)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行办法》于2015年底发布,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数字编辑职称评价工作,并于2016年开始组织高级职称的评定。数字编辑职称评价将众多以生产数字内容为主的民营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纳入评审机制。在数字阅读越来越普遍的当下,数字阅读产品越来越丰富,数字出版产业规模越来越大,需要从全国层面为数字出版从业人员建立职业晋升通道。

第三,通过国家基金支持,推动校企联合培养

关于出版人才的联合培养模式,在实施“数字出版千人培养计划”时已经有过探索,通过高校脱产学习 企业实训 境外交流学习的方式培养高端复合型出版人才。但该计划培养的对象是数字出版业务负责人或骨干,属于在职深造。我们建议将出版人才培养的起点前移,让编辑出版相关专业的学生有机会提前了解并接触到实际的出版工作情景。例如,通过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建立出版人才校企联合培养基地,除了理论学习外,加强实训、实操环节,让学生在真实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及时间或资源管理能力等,促进知识与技能结合,理论与实践统一。

5 小结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培养是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单一的传统编辑技能已远不能满足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需要,期刊编辑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成为既“精”又“通”的多面手。基于我国科技期刊起步晚、规模小的客观条件,编辑队伍发展空间受限、职业认同感低的现实问题,可以通过创造宽松的职业成长环境、利用整个出版行业的资源形成行业联动、改革指导模式、完善继续教育及职称评价体系及推动校企联合培养等进一步完善人才成长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的多元评价、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让编辑在交流与实训中补齐认知和经验的短板,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从而推动高水平、专业化编辑队伍建设。

文章来源:创新研究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0条评论

观点:在近期发生在石家庄的乐队歌手商演期间出现不当行为这一事件中,网民关注的焦点不再只聚焦于行为举止
杨婧童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0评论 2023-07-27
临阵磨枪不快不光的壹读君 丨 彤 云沉寂多年的刀郎,一回归就祭出了一首被网友们评为“2023第一神曲
彤 云 壹读 0评论 2023-07-26
本周恰逢李小龙逝世50周年,世界各地开展了对他的纪念活动,他的遗作《死亡游戏》中久未公开的片段也即将
abby 0评论 2023-07-25
电影《芭比》(barbie)海报,该片由《伯德小姐》《小妇人》导演格蕾塔·葛韦格(greta ger
张剑蕾 0评论 2023-07-25
1. 温知识:1959年问世的第一款芭比穿的并不是粉衣服,而是黑白泳衣;1962年发售的第一套芭比梦
friday mercury 0评论 2023-07-15
今晚,一个令无数人悲伤的消息,歌手李玟去世了。7月5日晚,李玟的二姐@李思林nancy发文,宣布了上
中国新闻周刊 0评论 2023-07-08
6月23日至25日,日本导演宫城聪的《玩偶之家》作为阿那亚戏剧节的闭幕大戏上演。在阿那亚,海浪日复一
北青艺评 0评论 2023-07-07
“不想上班了,想当艺术家。” 2022 年夏天,毛冬在微博上说自己从大厂辞职了。这辞职理由不完全是讲
wsj中文版 0评论 2023-07-07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倒牛奶的女佣人》,布面油画,45×41cm,1
于明祎 时尚芭莎艺术 0评论 2023-07-07
最近,由金牌监制陈思诚继《误杀》系列后又一悬疑力作——《消失的她》火了!大家应该也都被这部电影刷屏了
插画 0评论 2023-07-06
前段时间,河南新乡举办了一场摇滚音乐节。或许很多人对这种反差感到有趣,实际上,新乡可是知名的“摇滚之
马紫晨 0评论 2023-07-02
最近,由金牌监制陈思诚继《误杀》系列后又一悬疑力作——《消失的她》火了!大家应该也都被这部电影刷屏了
插画 0评论 2023-07-01
艺术流派如何影响电影?早在上世纪20年代,电影美学已经发端。我们所能看到的具有诗意般幽远的镜头和片段,皆是在此后几代电影人对该时代思想不断体悟与摸索后的成果。在娱乐性电影泛滥的时代,不妨让我们慢下来回顾一次电影的美学历程。
于明祎 0评论 2023-06-24
一部感官世界撼动了多少人的神经。这是一部日本官能电影史上的旷世奇作,讲述的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一则故事
毒眸 0评论 2023-06-10
迪士尼真人版《小美人鱼》上映后,引起不小的争议。电影在北美获得不错的开画成绩,但在国内同步上映后,票
曾于里 0评论 2023-06-0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