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人民剧院担任院长仅7个月的德尔康
柏林人民剧院
一个剧院院长的去留能引起全国各大媒体讨论,这种事情也只会发生在德国。
4月13日,柏林市文化部长雷德勒宣布,与人民剧院院长德尔康达成谅解,德尔康即日辞去院长职务。这意味着柏林成了这位曾经成功领导了慕尼黑艺术馆和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比利时人的滑铁卢,而且是在仅上任7个月之后。
人民剧院是100多年前柏林工人阶级自发捐款建造的,在柏林的戏剧景观中有特殊意义。许多知名的戏剧人,如莱因哈特和皮斯卡托都曾在该剧院任职,皮斯卡托还在人民剧院实验自己的“政治戏剧”,这对整个德国的戏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两德统一后,人民剧院经历了短暂的低潮期。1992年,柏林市任命年仅41岁的导演卡斯多夫担任院长,至2017年卸任,任职长达25年。在此期间,卡斯多夫为人民剧院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他本人与其他著名导演马塔勒、史林根西夫、格切夫、波莱士、弗里茨等一道,创作了众多风格迥异、艺术创新的作品,获奖无数。人民剧院成为享誉德国乃至欧洲的戏剧殿堂,也是柏林戏剧文化的一面旗帜。客观地说,无论谁接替卡斯多夫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也许是真的难以找到合适的继任者,三年前,柏林市负责文化的国务秘书莱纳剑走偏锋,选择了时任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的德尔康,并成功说服柏林市长兼文化部长米勒同意了这一人事安排。消息一出,顿时引起轩然大波,遭到德国戏剧界大多数人士的激烈反对。时任柏林剧团院长派曼平日虽与卡斯多夫不和,但在这个原则问题上仍然高调发声,在媒体上公开指责米勒和雷纳“乱点鸳鸯谱”,居然让一个策展人来接管人民剧院,完全是对戏剧无知的表现。柏林德意志剧院、汉堡塔利亚剧院和慕尼黑皇家剧院的院长联名给柏林市长写信,希望阻止这一任命,无果。2017年9月,德尔康正式走马上任。
莱纳担任国秘前,曾在流行音乐行业任职,十分关注柏林的创意产业以及国际化问题。他最初的想法是利用人民剧院院长易人之机,启用废弃多年的腾珀尔霍夫机场大厅,使之成为一个多元、跨界文化的表演中心,作为人民剧院的一个补充,同时也借机将人民剧院从传统的“保留剧目剧院”变成一个类似艺术节的场地,邀请不同国家有创意的艺术家来此演出,凸显柏林在国际上的地位。德尔康则投桃报李,为柏林绘制出一幅美好的蓝图,并信誓旦旦地表示,在他手里,人民剧院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集戏剧、舞蹈、电影、表演、装置、数字技术为一体的艺术节,而且从此会更加国际化,每个演出季可以吸引25万观众。然而,旧机场大厅改造成多功能演出中心的经费和每年500万欧元的运营经费并无着落,柏林市长在谈判中也拒绝给予承诺,需要德尔康通过赞助解决,这使得他的宏伟计划在一开始就有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2016年9月,柏林市举行选举,新政府组建过程中,莱纳离职,米勒市长决定不再兼任文化部长,交由左翼党的雷德勒担任。新部长喜爱戏剧,年轻时便受到人民剧院作品的浸染,推崇卡斯多夫、波莱士等导演。上任伊始,便对其前任对柏林这一重要剧院的人事任命表示不满,但却无法改变,这也为德尔康后来辞职埋下了伏笔。
导致德尔康离开的直接原因是他减少戏剧创作,大幅增加现代舞、表演、装置等项目的策划并没有得到柏林观众的认可。根据德媒报道,在新的演出季中,除了贝克特的几个短剧以及从慕尼黑室内剧院邀请的客演,人民剧院制作的是一个青年剧团的作品,这让剧院的许多“粉丝”无法理解。最近的几个月里,观众数量越来越少,在800多座位的剧场里,有时一场演出还不足200人。
由于现代舞演出更强调与空间的关系,人民剧院其实并不适合所有类型的现代舞表演。加上德尔康邀请的现代舞演出多数不是新作品,有的甚至是10多年之前创作的,这更让柏林市民有“上当”之感,因此抗议不停,要求撤换院长,恢复以前那个人民剧院。除此之外,德尔康还寅吃卯粮,提前花光了今年的剧目制作费用。也就是说到12月底,剧院已没钱制作新的大型剧目。由于剧目过少,剧院下半年有可能每个月要关门15天,这对人民剧院来说是灾难性的,由此看来,德尔康有如此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柏林观众在得知德尔康辞职的消息后,聚集到剧院门前庆祝,打着小旗,上写“我们赢了”。其实,在德尔康辞职的这出戏里根本没有胜利者,只有失败者。
柏林市选择一个美术馆馆长来管理一个历史悠久的剧院,本身就让人匪夷所思。如果思路真的是要对人民剧院做一个彻底的变革,也应该给继任者多一些时间,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任何改革都不容易,何况是乾坤大挪移般的改革,7个月毕竟还是太短了。在这个问题上,柏林的政策无疑是失败的。
德尔康的问题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跨界能力,却低估了人民剧院在柏林人心中的地位,也低估了卡斯多夫的影响力。他对人民剧院的内容设计与其传统相差太远,同时又口无遮拦,称人民剧院剧目保守,只讲德文,缺少国际化,结果得罪了一干戏剧界大佬和观众,导致卡斯多夫等导演拒绝与其合作。这也说明德尔康根本就不了解人民剧院,也不知道除了大剧场之外,普拉特剧场和p14剧场都在上演什么内容。而他的腾珀尔霍夫演出中心计划过于庞大,但缺少政府资金支撑,赞助也不理想,无法按计划进行。由此可见,德尔康的确对德国戏剧以及德国城市剧院的运作规律知之甚少,对在德国获得私人赞助又过于乐观,他败走柏林是必然的。选择辞职对他是一种解脱,这样不但可以比较体面地离开这个已经把他完全妖魔化的城市,还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补偿。
人民剧院则是这次人事变动最大的输家,德尔康给柏林人留下的人民剧院可谓一地鸡毛。保留剧目不复存在,他的方案也无法继续实施,几个知名导演也都另觅新主,本演出季剩下的时间只能仍然继续上演那些并不受欢迎的演出。毫不夸张地说,柏林市政府的人事决定和新任院长的一意孤行把那个曾经辉煌的人民剧院给毁掉了。这如同玻璃打碎了,撒了一地,再收拾起来不仅需要时间,而且也很难了。就连柏林绍宾纳剧院的院长奥斯特玛雅也感慨万千,称面对如此境况,他也不知所措。
再说柏林的观众,在一个整天将宽容挂在嘴边的国际大都市,他们对于一位新任的剧院院长表现出如此缺少宽容,甚至是仇恨,实在令人吃惊。观众不光抗议,在网上留言,羞辱德尔康,而且还占领人民剧院多日,最后警察介入后才离开。的确,德尔康在位的7个月中,剧院的平均上座率只有不到50%。其实,在卡斯多夫时期,也只有最后两个演出季,人民剧院的演出几乎场场爆满,之前卡斯多夫和波莱士的戏也有每场只有几百人的时候。公平地说,德尔康时期也有几个现代舞和表演节目还是有水准的,观众数量也没有那么不堪。然而,在这个社会中,一个人一旦被大众认定为魔鬼,无论做何反抗与挣扎,都已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