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地理学家多琳·梅西认为,一个“地方”的文化身份由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构成。这种社会关系会随着时空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来源于当下对过去的解读,而且是更广泛的社会关系网中的一部分。因此探讨现场性与在地性,尊重人在空间中的角色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议题。
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以南头古城作为主展场,正式将“城中村”纳入主流研究视野,并推动其成为大众关注的对象。六年后的今天,南头古城一期改造趋于完成,“梦幻麗莎发廊”与涌入的文化消费新业态,共同构成了一场极具南头古城特色的拼图式景观——正如参展艺术家吴林寿的形容,“一边是精致化的景观消费场所,另一边是日常化的铁门、对联和档口构成的廉价生活场景。”如果说此前已经通过一场场公共性艺术实验,让人们看到了城中村作为土壤,进行置入性研究的可能性;那么,深双再次进入南头古城,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站在十字路口,一边维持城中村作为“城市洼地”的独特功能和文化属性,一边让“文化消费目的地”的角色更有渗透感和在地性。
©白羽
南头古城作为第九届深双分展场,展览名为“春景梧桐-城村拼图”。
“春景梧桐”来源于南头古城的春景街和梧桐街。春景街、梧桐街、朝阳街、兴明街是古城的四条纵向街道,它们贯穿古城南北,串联起了内街里巷的出租屋、菜场、小店、神龛,并在最南端与热闹的商业街——中山南街一坊、二坊交汇。这里是日常生活多要素交汇的标的,面朝旅客熙攘、商铺林立的十字形主街,内朝野生又鲜活的背街小巷:错落的自建楼房,人头攒动的市井小巷。这个名字不仅用明确的地理坐标凸显展览的在地性,还通过秋去春来的暗喻体现出城中村的万物生机盎然。
本次展览分为四大板块:“72家房客”、“二手城市”、“改装建筑”和“艺术日常”,涵盖了6栋建筑,共展出47组艺术家的97件作品,以及9个嵌入展场内的主题快闪。
©白羽
©南头古城
策展人张宇星、韩晶选择充满生活气息的春景街、梧桐街和中山南街一坊作为展场,从这些区域中选择六栋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建筑进行改造,让它们作为展品的同时又扮演着展览空间的角色。
u1“平台市集”,位于春景街的一栋大型握手楼的底层。建筑师改造其中四个商铺,在室内使用红砖、混凝土、木头等材料,延续城中村的时间感,用四个玻璃橱窗连接室外风景,并且在沿街设立露台,打造一个让居民自由聚集、社交休闲的场所。在这场展览结束后,被改造的场所仍然会作为日常的消费空间、文化场景进行保留。
©白羽
从“平台市集”出来往南走,就到u2“我的宿舍” 。该建筑由三层砖混建筑和两层坡顶小屋组成,在改造过程中,建筑师保留了原有的加建痕迹和生长逻辑,强调加建体块,引入的自然光线使空间更通透明亮。两层小屋保留斑驳墙面,在一众拥挤纷杂的握手楼中仿佛成为了一个诺亚方舟。
©白羽
据策展人介绍,u2“我的宿舍”的一层和二层空间在展览后,将作为宿舍保留下来向蓝领出租,一个床位月租金600元起。这种既将建筑当作展览空间,又将其作为日常空间的改造,不仅体现了展览的“现场性”,还重申了展览的“公平性”, 充满人文主义关怀。
再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u3“改装之家”。该建筑原为城中村发展初期的二层民宅,小院沿街,屋顶宽敞。建筑师保留了日常印记如防盗网和苔痕,通过“空间改装”开放院落围墙,创造立体楼梯,强化了空间体验,增加了公共性。另外,钢结构打造广府坡屋面,局部插入红砖墙,还原南头古城民楼的历史和生长过程。
©白羽
u4“街市美术馆”,见证八十年代的建筑时光。矗立于繁华商街,它的外貌如一幅岁月的画卷,覆盖着当时典型的水刷石。建筑师并未改变其外观,而是通过一个新的楼梯间勾勒出令人惊艳的错置关系,用和两片巨大的花纹钢板和曲折外廊为观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未来,这座建筑将焕发新生,成为城市的美术殿堂,激发艺术家们去捕捉城中村的日常生活之美。
©白羽
u5“城墙遗产工坊”沐浴在明代城墙的历史之下,其中的龙眼树见证了南头从城墙到城中村的沧桑变迁。建筑师在保护原有遗产的同时,重新演绎了城墙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室外楼梯和连廊,为人们创造了身临其境的感受。龙眼树依然屹立,其树屋变身为一片精神的庇护所。建筑师巧妙地运用素材如红砖、水泥、花纹钢板,将房间改造为艺术家的工作室,传承着南头古城的文化遗产。
©白羽
u6“梧桐村友会”,高瘦的握手楼在宽广的三角广场前屹立。建筑师改造的一、二层和屋顶强化了公共性,一层成为城中村居民的温馨客厅,楼梯口成了一座迷人的小画廊,每一个路过的人都可以在这里落脚。二层与未来公共设施相连,让人们有交流对话的可能,屋顶上五个彩色钢盒子则成为“天台美术馆”。
©白羽
©白羽
将艺术作为混合景观的“平衡木”
不论是本次深双南头古城分展场“春景梧桐-城村拼图”的展览名称,还是六大展场的设计,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文化共识,即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中村,未来必将能够接纳更多的城市要素,同时,也能够用较低成本维系村落的原始社会结构和空间魅力。
仔细审视本次展出的展品,会发现“艺术”并不是主角,而是一块在“在地性”与“现代性”中形成连接媒介的平衡木。而真正让公共空间的价值显现的,并不是外来物的挪用和冲击,而是对自然土地和日常生活的刺激。
其中之一在于艺术家的创作身份。不论是五条人歌里深漂的阿珍与阿强,讲求性价比的城市白领,还是钥匙串叮咣作响收租的本地人,翻开生活的b面,这些长期居住在此、不同需求的人正是城中村里最真实和典型的文化面孔。我们要寻求他们的参与,就要抛弃传统美术馆式筛选受众、甚至于趋于精英主义的对话方式,这就要求艺术家在创作心态是具有极强的共鸣感和共情力。
快递员的生活——“我”的宿舍©白羽
《快递员的生活——“我”的宿舍》位于南头古城u2一楼,艺术家郭定奋为了打造这个“宿舍”,亲身在南头的一家快递公司工作一个月,深入感受快递小哥的日常工作与生活。
这件展品以快递订单等常见元素为核心,透过装置、影像、版画和文献这几类媒介,呈现了一个月的快递生活中琐事纷呈的场景,同时深刻放大了这个群体与庞大社会生产链的关联。从艺术价值的角度上看,也许比起深邃,它更平实。在言简意赅地侧写了“快递员”为的生活动线同时,也示范了相比“介入”,艺术可以如何“融入”消费日常。
除了“体验者”的视角,展览中还有“观察者”的视角。艺术家刘庆元为每一个改造建筑创作了充满日常生活气息的木刻版画,并在u5的二层室外楼梯间的玻璃幕墙上创作了一幅巨型壁画。
画面上有代表着财富的流水图案,还有大写的“lucky”字样。象征着深圳这座城市与海内外连接、创新前沿的一面,又以最市井、又最易懂的方式直言不讳地描写了对于大多数深漂来说“搞钱”这一最朴实的梦想。
他从广州民间的满洲窗取得了一些色彩灵感,壁画与建筑融为一体,增添了独特的视觉魅力。通过线条的间隙,人们还可以看到透明玻璃后面的景象:是繁华又有距离的城市,又是身临其境、仿佛可以改变的城市。他用流动的笔触让城中村复杂多样的文化形态在此自然显现,赋予观看者自由解读的权利。
被改造的八栋建筑物和一幅壁画©白羽
其次是艺术家的创作方法,既不是植入式的,也不是剥离式的,而是轻巧地渗透,克制地刺激。比起让艺术的洪流淹没式入侵,掩盖原本的话语体系,艺术家选择了将日常的材料作为创作素材,用分散式、重构的方式激活原有的生活场景。
比如管道。管道作为必须品,从功能上维持居民生活运行的连接线,传送着物质和能源,但长期以来,由于暴露在外的特性,难免藏污纳垢。而艺术家周实的作品,就以被组织设计的明装管道为设计主体,利用“创作”对管道被诟病或忽视的特点进行了转译:改变泛着金属光泽的管身,赋予其先锋机械感,同时圆润的外形和充满童趣感的造型带有天然的喜剧感。她以一个轻巧的艺术改造,提供了一种关注附近的艺术思路。
管道精灵©白羽
同理,建筑师杨光在u6梧桐村友会街角的树旁设置了一个由不锈钢制成的“树”,将工业文明的代表材料“不锈钢”与生机勃勃的树木巧妙地并置,创造出崭新的景观。不锈钢的冰冷与树木的温暖在这一瞬间相互对立,形成了独特的冲突与矛盾,却也共生于同一空间。
新景观©白羽
在一个没有进行长期性艺术教育的空间强调艺术,只是借用其场地或是挪用艺术品,势必会造成一种“悬浮感”,这显然是“春景梧桐-城村拼图”极力规避的一点。展场和展品的设计和落地,实际上是在共同打造一个在地化的系统。这次展览保留了其极具特色的混合型景观,放大作为一个三万人的城中村独特的肌理、人群、社会结构,再以共通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兴趣连接新的城市功能、新的城市人群。
所谓的“先锋性”不在于艺术形式上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是如何用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最大化地激活这一场域难以取代的特殊性,显然这才是“拼图”所承载的价值。
“这条街的尽头是舞池”来源于艺术家何利平的驻地创作©白羽
更多作品,从左至右分别为:《单元20230701》、《万神殿2 pantheon ii》、《有趣的灯发出有趣的光》、《时间树》、《我是我自己的规则-禁止系列》 ©白羽
将人作为叙事主体
“春景梧桐-城村拼图”展览不仅是一场静态的陈列,更是一个充满生气和活动的流动之展。
除了展场、展品之外,展览还以学术研讨会、艺术家工作坊、影像展映、主题对话、公众导览等形式,集纳城中村村民和和南头访客们的声音:策展人针对四个内容板块进行学术讨论;艺术家邀请居住在南头古城的孩子在“荒野画室”一起创作,呈现孩子们对主题不同于成人视角的描绘;“种楼种故事”影像工作坊,与来自不同城市的影像创作者一同探索地缘影像和在地创作,导演周浩、潘志琪及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等嘉宾与参与者一起深入探讨城中村的历史文化遗产与电影艺术的融合。
一直以“城中村”为书写对象的握手302与南头古城共同举办“单身外卖”系列活动,由不同人作为“外卖高手”,安排一顿有主题的饭,探讨外卖主题下的社会性问题。第一期,艺术家李燎分享他作为外卖员的经历,同时公共艺术创作团体握手302,结合从2013年起在深圳城中村的艺术实践,与参与者一同分享“外卖”背后的文化属性。而关注舞蹈公共性议题的二高表演也将来到“春景梧桐”,创作小组的成员散落在南头古城里,驻地与在地改编《蝴蝶岛》,进行新的探索。
电影展及单身外卖活动
若要赋予这个展览更高的实践价值,实际上,它更像是一次城市更新的先行实验。科林·罗在《拼贴城市》里提到,17、18世纪开始,为了寻求更便捷的美好生活,人们开始建立一套乌托邦现代主义体系,但这样的城市却用无聊扼杀着人们,因为这里只有高楼大厦和柏油马路,没有微小的关照和复杂的诗意。而拼贴在一起的城市,微小而复杂的景观也许才是更为理想的城市范式。那么在这个现代城市与超前乡村系统的十字路口和中间地带,我们需要进一步询问:居民需要怎样的居住环境?怎样的精神生活?城市更新是否可以一刀切?那些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的人又该何去何从?
“春景梧桐-城村拼图”展览在城市更新的研究和在地实践,不仅提供了城市更新的创新视角,更为其他城中村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范本,供学习、借鉴、更新之用。从人文角度看,这次展览在改造过程中非常克制,尊重了原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原貌。此外,住宅楼房的功能性调整是根据居民需求进行的,旨在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方便和舒适。值得一提的是,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项目强调了城中村作为公共空间的价值,通过更新活化了公共空间的节点,促进了区域内人们之间的联系,情感和资源的交流。
从艺术角度看,“春景梧桐-城村拼图”展览是一次地域性艺术展览的崭新尝试,艺术家深入其中,以南头古城的文化底蕴为创作源泉,通过微改造、设计和策展,真正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激活了城中村的生命力,挖掘了其内在的精神核心和外在的审美价值。
文章来源: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