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德国柏林的克里斯托弗·尼曼(christoph niemann)曾多次为世界一流杂志包括《纽约客》(the new yorker)、《时代周刊》(time)、《连线》(wired)等创作插画,多次获得美国平面设计协会(aiga)大奖,是美国评论家眼中“最优秀的插画师之一”。但他也是一个直白的插画师,甚至在刊登的作品上直接向读者表达“我现在没有灵感”。
尼曼不满足自己插画师的简单身份,他更像是一个关心生活情趣的艺术家。他创作了一系列脑洞大开的“生活插画”。他可以随意挑选出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食物摆在纸上,随后在这基础之上进行插画创作。只是简单的几笔勾勒,却让一张纸和一个静物瞬间灵动了起来。把牛油果当做手套的棒球运动员、绕在耳机线中的苍蝇、拥有香蕉翘臀的骏马和顶着硕大橙子肚的“懒癌”晚期患者,尼曼创作的这些“小”插画形象火遍了全球,这也是他对生活的幽默调侃。
尼曼长期合作的客户还包括google、美国铁路公司(amtrak)、纽约现代美术馆(museum of modern art,简称moma)。2008年7月,他开始为《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的博客创作插画《抽象城市》(abstract city)系列,一个脑洞大开的社会插画栏目。后来在《纽约时报》转型成为杂志时,改名为我们熟知的《抽象星期日》(abstract sunday)系列。
在这个栏目中,他要撰写和绘制关于政治、经济、艺术和现代生活的内容。这也许和他的性格与天份有关,他的插画诙谐幽默,调侃政治、经济,反映社会现状,缓解生活压力和情绪,每一条都会简单粗暴地打动读者。我们有机会访问到了克里斯托弗·尼曼,他的答复让人眼前一亮:
《艺术与设计》:你既创作社论插画,又有生活类插画作品,还出过很多插画集,你怎么定义自己的插画风格?
克里斯托弗·尼曼:无论是文字还是插画的风格,我觉得都很难去定义,我也不想去定义。但其实我一直在用传统的方式做创新,我经常要回归初心去寻找创作的灵感。对我而言,将三维世界的立体用几条线就转化为平面其实是很复杂的一件事,但这也正是绘画的魅力。
《艺术与设计》:你说到要回归初心,这个初心是什么?还有,你是不是也有一颗未泯的童心呢?
克里斯托弗·尼曼:倒也不是说我就是一个只会耕作的老牛。不过,童心这个词很合适。就拿弹钢琴来说,也许你已经练了500遍同一首曲子,一直在做指法的练习,但是你可能依旧弹不好钢琴。我想,热情就是我的初心,挫折、坚持和热情,这三者都缺一不可。这些也在不断地丰富我的灵魂。
《艺术与设计》:当业界人士称你为“世界最好的插画师之一”时,你心里怎么想,会对你产生什么影响?
克里斯托弗·尼曼:这或许是对我的一种信任吧。还是举例来说,当我坐下来拿起一本书,想要喜欢它和我真的喜欢上它是有区别的,但是如果我想要喜欢它,那我真的喜欢上它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这种强加于我的信任在某种程度上是好事。任何一件工作都是从零开始的,而我就是不断地从零开始。这些经验我真的很乐意分享给同行:当这次你做得好了,那么就意味着下一次你最好不要做得比这一次槽糕,不然你很难走过接下来备受责骂的那段时间。
《艺术与设计》:你的意思是说只能不断超越自己,越做越好吗?
克里斯托弗·尼曼:就像你了解的奥运会金牌一样。拿过金牌的人怎么还会稀罕银牌呢?
《艺术与设计》:你的作品,无论是文字还是插画,往往都直言不讳。你甚至会在插画里直接表达出一句“我没有灵感”。那么,没有灵感时,你一般会怎么办?
克里斯托弗·尼曼:是的。对于创意工作者来说,这种事情经常发生。这是一种令人绝望的状态。如果我碰到灵感枯竭的状态,但又有截稿日的限制,我只能逼迫自己,一点一点地,一步一步地去尝试,如果幸运的话,我会重获灵感。比如,如果我迈出了1000步,没办法迈出下一步时,我就会往回走500步,实在不行就往回走700步。那些什么所谓的洗个澡就来了灵感,都是鬼扯。总之,最后我的作品一定是我的不二选择。
文章来源:《艺术与设计》2月刊
文:王蕊
图:克里斯托弗·尼曼christoph nie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