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艺术与设计

2018-02-08 16:38:40

摘    要:我国古代建筑习惯用筒瓦进行构建,这些筒瓦通过一块套一块的方式进行衔接,为了避免这些筒瓦落地,必然要用一些钉子将这些筒瓦固定在屋檐上,为了防止雨水沿钉孔腐蚀木结构,为此就需要在钉子头上添加一些盖帽,这些盖帽历经演变最后成为各种各样的“吻兽”。这些神态各异、形象生动的禽兽饰件,过去称作“吻兽”。“吻兽”的排列设置,实际上是古代建筑实用构件与建筑艺术造型完美的结合体。文章基于图案符号学审视大同建筑吻兽形象,来研究山西传统图形符号,首先对吻兽进行释义,其次对吻兽功能进行分析,最后以图案符号学对大同建筑吻兽形象进行探讨。

 

关键词:图案符号学;大同建筑;吻兽形象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7)10-0131-03

 

中国古建筑文化源远流长,脊兽吻兽的装饰极为丰富,这些形式多样的吻兽不仅让殿宇屋顶建筑多了许多美感和气势,也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事实上吻兽装饰已经突破了单纯的建筑装饰范围,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筑等级的一种标志,这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现象。

一、吻兽

吻兽是中国传统建筑殿宇屋顶上的一座装饰性的建筑构件,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建筑构件的运用和安置非常的讲究,甚至可以说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在《唐会要》中记载:汉代的柏梁殿上已经有了所谓的“鱼虬尾似鸱”的构件,这个构件有一定的“辟火”的功效。晋代以后出现了鸱尾。中唐以后尾字被演化为吻字,故此鸱尾又被称为鸱吻。
鸱吻主要构建于殿宇屋顶的正脊和垂脊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吻兽,通过其数量多少与形状的大小,可以看出该殿宇等级的高低。

二、吻兽的功能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木材为支架,由于古时科学技术还不是很发达,如何防火避雷始终是木制结构建筑需要面对的问题。在汉代即便是具有一定防火措施的宫廷也经常发生火灾,一些宫殿楼宇常被焚毁于大火之中。为此一些道士们开始献计献策,提出可以在殿宇上构建一些镇火之物以避火灾。这种建筑风俗一直延续到清代,可以说每当修建宫殿之际,就有重大的“迎吻”仪式,由此可见鸱吻在古人心目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吻兽的起源并非是装饰屋顶那么简单,熟悉建筑的人都知道正脊两端是殿宇屋顶建筑的重要部分,为了使整个屋顶的木构件接合紧密,有必要在这里加大重量,为此这些“装饰品”最终演化为正吻。正是这些正吻兽很好的稳固了正脊、岔脊的构件,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吻兽正好建于正脊和檐角,是殿顶两坡的交汇点,这对于雨水从此处的渗透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三、以图案符号学审视大同建筑吻兽形象

图案作为一种非语言的符号在艺术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传情达意和审美的作用,和语言艺术不同,图案符号没有固定的规则,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图案符号展现的表意和形象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建筑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也在不断的变迁,但是台基部分,由柱、梁等组成的屋身部分,以及屋顶这三个部分基本没有大改变。在这三个部分中,屋顶建筑最为美丽、特殊,尤其是吻兽的点缀使得屋顶建筑别具一格。下文通过图案符号学对大同建筑吻兽形象进行审视。

(一)正吻

我国古代建筑殿宇有各种各样的吻兽造型,有的在正脊殿宇屋顶的正脊,有的在屋顶的俄脊。一般来说位于屋顶两端的吻兽被称为正吻,由于该吻兽造型一般是龙头形,且张着大嘴口含脊端,为此又被称为吞脊兽。它的演变过程大体为鸱尾——鸱吻——正吻。唐代以鸱尾为主,宋代开始由鸱尾向龙头形鸱吻转变,到了明清两代才由正吻取代了鸱吻定名为正吻。

正吻的产生是为了“镇火”,但是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在殿宇建设过程中屋顶的两个坡相交,必然会产生正脊,在正脊相互交合的地方定然不会十分的严密。为了保证两个瓦件相互衔接,且不漏水,就有必要在正脊交汇处进行砖瓦的设置以便对正脊进行封口,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砖瓦高出屋面,有碍观瞻。为此古人就想出在高出的屋脊上做一些艺术的装饰,开始为各种动植物,后来逐渐形成吻兽,既美观又大方。事实上,正吻的塑形也非常有讲究,因为鸱吻是龙之九子之一,其性格较为活跃,喜欢张望吞东西,因此工匠们将其以剑钉于屋顶,一旦有雷火,其就可以喷水灭火。
山西古建筑就有许多正吻造型,图1就是山西省大同市华严寺大雄宝殿上的正吻,位于大雄宝殿顶部的琉璃鸱吻工艺考究,造型精美。两只鸱吻各高4.5米,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其中北侧鸱吻为金代原物,南侧鸱吻是清代补制,皆为我国古建筑物中最大的琉璃吻兽,北侧鸱吻(图1)主要是由含着正脊的龙口、龙头后端的背兽、上翘的龙尾以及背部顶插的宝剑构成。仔细地观察这个正吻,我们可以发现该物件造型可以说涵盖了龙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雕刻技艺的运用上极为细腻,非常形象地将“真龙之身”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个正吻的龙眼极为硕大,双目暴睁,让人感觉可以洞若观火,明察一切。龙的鼻子也极为高峭,借以展示龙的灵敏嗅觉。由于龙嘴长得很大,因而长长的舌头和锋利的牙齿也都有了极致的展现。在民间龙牙有驱邪之意,为此塑造较长的龙牙也在情理之中。这个正吻的龙耳是典型的顺风耳,很随意的向脑后方飘去,似乎可以倾听人间的声音。在龙耳的两端是鬃卷,被非常细致地雕刻成卷草纹样,由此可见工匠们的精良技艺。龙头面部胡须雕刻得也是清晰可见,充分显示出龙的威严。硕大无比的龙爪紧紧地抓在正脊上,是其力大无穷的展现。龙尾一面上翘,一面内卷,就像一盘花,非常美丽。龙头后部背兽是龙的兵士,其主要负责保护龙背部不受侵害。此外还有一仔龙,取双龙成祥之意。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龙身上插着一个由如意莲花构成的剑把。这把剑相传也大有来历,乃道家名士许逊之剑。在正吻的龙背上插上该剑,意图有二:一是装饰龙背,二是宝剑和正吻在结构上相互连接,可以稳固正吻。

 

(二)脊兽

脊兽主要由瓦制成,一些高级的殿宇建筑多用琉璃瓦,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屋脊的木栓和铁钉,以防止屋脊漏水和生锈,事实上脊兽主要是对屋脊起一种连接和固定的作用,随着中国建筑的发展,脊兽才产生了装饰功能。脊兽有着严格的等级,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在脊兽数量和形式的设置上都有着严格的限制。

垂兽无论几个,第一个都是骑凤仙人,其次才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等走兽(图2)。其中龙、凤、獬豸、斗牛这四个吻兽都是古代传说中神兽,天马、海马则寓意着通达天下之意。狻猊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狮子,作为龙之九子之一,狻猊颇为英勇,不惧虎豹,有率领百兽之气魄。狎鱼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海里的神兽,其和狻猊一样可以兴风作雨,是灭火之神。獬豸,民间称其为独角兽,非常有智慧,可以辨明是非,是公正、公平的象征。斗牛是防火吉祥物,可以行雨。行什貌似雷公,有逢凶化吉之意。

 

走兽不管有多少,一般都是单数。脊兽的数量越多,意味着殿宇的主人地位越高。就以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为例,一共运用了10个走兽,标志着皇帝作为九五之尊,天下无双,乾清宫为皇帝居住之处,其地位略逊于太和殿,故为9个。

脊兽无论几个,第一个都是“骑凤仙人”。关于“骑凤仙人” 有一个传说:战国时期,齐泯王在一次与秦国交战中落败,当其狼狈不堪慌不择路之际,遇到了一条大河。在这生死存亡之时,突然飞来一只大鸟,驼伏齐泯王而去,这个故事至今依然流传。“骑凤仙人”成为吻兽源于宋朝,其主要被安置在屋顶垂脊的脊端,寓意无路可逃,有逢凶化吉之意。从古代建筑学的角度来考察,“骑凤仙人”是屋顶垂脊第一块砖瓦,其在建筑形态上也具有一种翘飞高耸之意境。事实上在“骑凤仙人”尚未发明之前,固定垂脊主要是斜面砖,其在表现形态上当然不如“骑凤仙人”美观大方。大同市善化寺普贤阁的“骑凤仙人”(图3)就非常有特点,这个凤凰的翅膀与自己的身体是分开的。从这幅脊兽上我们可以看到仙人下端是断的翅膀,这种凤身与凤尾分开是传统的雕刻技法,一直沿用到清代。和其他“骑凤仙人”有所不同,这个“仙人”没有手持玉板,但是这并不影响这个脊兽逢凶化吉的象征意义。“骑凤仙人”除了表示鹏程万里之意之外,还有祈求吉祥如意的含义。在一些地方的建筑上“骑凤仙人”被省略了,例如辽宁兴城的古城楼上就没有设置这类脊兽,不过山西大同的古建筑中“骑凤仙人”的安置就比较到位,而这种对于“骑凤仙人”设置的重视,是古人考虑到建筑力学的需要,还带有朴素的汉族建筑美学思想。在“骑凤仙人”之后,尚有凤、狮子等走兽的安置,基于本文篇幅有限,就不再一一赘述。

 

 
结论

以上是本人以图案符号学审视大同建筑吻兽形象,对山西传统图形进行符号研究。通过本次研究我们不仅对吻兽来源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吻兽形象有了一些认知。事实上吻兽不仅寓意着美好吉祥之意,其更多是中国民族龙文化的一种体现,通过吻兽形象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古建筑的魅力,更可以感受到龙文化的一种威武和勇敢,正是这种民族创造精神不断引领我们向前,而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财富。■(任志芳   大同大学)

 

 

 

参考文献:

[1] 吴卫.赑屃驮碑考窥谈[j].求索,2005(4):129132.

[2]王丽娜 鸦尾考略日」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79,83

[3] 村田治郎.中国鸱尾史略(上)[j].学凡,译.古建园林技术,1998(1):5764.

[4] 邹文,主编.中国艺术全鉴·中国绘画经典(上) [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5] 臧丽娜.鸱尾考略[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82.

[6] 徐华铛.龙生九子传说 [j].古建园林技术,1994(1):59.

[7]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简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96,615.

[8] 赵青,马莎.鸱尾小考[j].装饰,2007(7):96.

0条评论

摘要:宁波棠岙纸制作技艺这一古法造纸技艺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章结合设计学、社
邢加满,马祥喜,曾雯雯 0评论 2023-11-21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毛麻绣的视觉语言特征,从情感、文化、审美三个方面来明确不同受众的心理认知,结合系统
韩丹,邱春婷 0评论 2023-11-21
摘要:文章利用系统地图与核心用户的旅程图,分析社区环境下闲置玩具共享服务的利益相关者,对其需求进行归
贾倩文 0评论 2023-11-20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结合,其历史逻辑萌芽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在
邢国忠 屈靓雅 0评论 2023-11-17
徐艺乙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民俗学家、翻译家【摘要】从历史上看,中国的传统工艺一直保持着高质量发展,到了
徐艺乙 0评论 2023-11-17
陈汉民设计思想与教育观研究专题主持人语:陈汉民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设计教育家和设计师,被誉为平面设计领域
陈楠 0评论 2023-11-14
摘要:经调查研究显示,在全国范围内由于遗传、疾病以及未及时发现等因素导致的听力障碍儿童数量在急剧攀升
高渤1 ,李毅2 ,董文凯1 0评论 2023-11-13
摘要:文章研究学龄前儿童居家生活习惯及居家时间安排需求,利用劝导理论指导儿童时间管理互动系统设计研究
张路,潘维,刘建军(通讯作者) 0评论 2023-11-13
摘 要:面对当下手机app老年用户持续增加的现状,文章探究老年用户对同一界面中功能按键排版方式的使用
王广文1 ,陈明睿1 ,郝琳1 ,张千宜2 0评论 2023-11-13
摘要:文章为解决办公人群在久坐办公过程中易出现亚健康的问题,设计既能满足办公需求又能维护健康的办公家
祝小林 0评论 2023-11-13
摘要:家具产品的不断迭代加速了人们的更换频率,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污染问题。文章对家具产品进行
赵鹏飞,彭心超 0评论 2023-11-13
摘要:设计在商业领域对创新方面所起到的重要性得到共识,产业界和学术界开始把“意义创新”作为设计创新的
杨彭 0评论 2023-11-13
摘 要:人体与时装关系的调整最终要达到时装造型最佳视觉装饰效果和人体最佳舒适度的平衡。文章
黄永利 0评论 2023-11-13
摘要:闽东北金漆画将我国民间手工艺与传统绘画巧妙地结合起来,从高超精湛的工艺技法与虚实写意的艺术表征
缪远1 ,徐铮宇1 ,陈舒洁1 ,刘高栋2,李淑娜1 0评论 2023-11-13
摘  要:巫鸿在《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的“纪念碑性”》中提出了纪念碑性的概念,认为纪念碑性使
李秉融,卜莉莉 0评论 2023-11-13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