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杨彭

2023-11-13 14:07:00

摘要:设计在商业领域对创新方面所起到的重要性得到共识,产业界和学术界开始把“意义创新”作为设计创新的主要模式。但现有研究来,虽然意识到意义对于创新的重要性,但是意义本身构成的框架和要素并不清晰,其次相关研究多从消费者角度讨论意义的形成,对于生产者方面的技术要素如何影响意义形成关注不够。文章梳理了可以构建意义结构的理论,其次从设计的角度探讨了意义的内容,明确意义的构成要素,最后探讨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技术为意义的创新做出哪些贡献。


关键词: 

                                                                

前言


如今,设计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和形成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最主要的原因是消费者的喜好变得多样化,现在已经不是只有规格和成本等量化因素表达的合理理由来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时代了。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家电、家具等生活必需的工具已经在大多数家庭中普及,与此同时,各个产品的质量都在提高,产品寿命也在延长。也就是说,可以认为生活所需的物理机能已经被所有的工具满足了。·鲍德里亚指出,在近代,消费者的消费不是产品的功能,而是符号。借用索绪尔的定义,符号由作为符号表现的“能指”和赋予该符号表现意义的“所指”构成。也就是说,产品被视为符号,可以说是包含某种意义的。而且,正如“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随意性一样,产品也会被赋予任意的意义,也就是说,现代产品要求有这个任意意义的设计。这远远超过了以往为了提高规格、降低成本而进行技术开发的工程领域,需要通过工业设计、图形设计或服务设计等领域的知识来进行支撑。


研究指出,企业可以通过设计产生更多的利益。在设计管理领域,很多研究人员展示了管理领域设计的有效性④⑤⑥。特别是关于设计审美性的研究、品牌设计、关注设计和企业性能的研究等,另外在营销领域设计的有效性非常突出。但是从商业的实践来看,近年来采用优秀的工业设计,推出外观出色的产品,却未必会成为热销商品。例如日本企业过去以优质、规格、开发速度快等优势,向消费者推出了很多热门商品,但是除了汽车行业仍然表现良好,家用电器行业却遭受了巨大的失败,作为科技强国和电子制造业大国的日本,就手机行业来看,在中国市场几乎看不到任何品牌。但是绝对不能认为日本在工业设计方面的水准落后于其他国家厂商,实际上很多国外的人会说日本的产品设计得很好,那么问题是什么呢?


曾经作为世界最受欢迎产品的苹果的iphone和任天堂的wii并不是仅仅因为外观出色而成功,而是创新了产品的意义,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从上面提到的有关产品符号的讨论来看,可以说这是一个成功的进行符号意义设计的例子。产品的意义是消费者从与产品的交互中创建的,并且是当消费者关注(心理反应)产品时创建的。因此,不能简单地提供工具来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公司必须关注消费者获得产品时的感受以及周围人们对消费者产生怎样的看法,以及他们在社会系统中建立什么样的语义系统,换句话说,不仅要考虑消费者的偏好,还要考虑文化和社会趋势。


在实践中创造新意义的案例一直以来就存在,但在学术上研究才刚刚起步,特别是能够适用于众多企业的一般化理论还没有建立起来。特别是意义相关的现有研究都是围绕消费者领域展开研究,而生产者方面特别是技术的变化如何创新意义的这一观点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旨在填补产品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理论鸿沟。首先梳理了可以构建意义结构的理论,其次从设计的角度探讨了意义的内容,明确意义的构成要素,最后探讨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技术为意义的创新做出哪些贡献。


设计在创新领域的研究现状


(一)设计思维与意义创新研究


近年来,如何将设计的特性运用于创新领域获得了学术界和商业界的关注,由于社会所要求的设计师的能力和角色的变化,包括高等教育中的设计教育方向也在发生变化,设计开始被认为是推动创新的一种方式,设计师是引导它的存在


其中,ideo和斯坦福大学提出的以对用户的观察和理解为基础进行产品开发方法被称为“设计思维”,作为产生创新的源泉,在学术上被广泛地承认。但罗伯托·维甘提(2017)在管理设计的知识语境中,对当前许多提倡设计思维的人将设计表现为明确的过程和方法的集合体(5步过程,双钻石,快速民族志、移情图、客户旅程等)表示担忧,他和唐·诺曼指出了设计思维方法只能作为渐进式创新源的局限性,理由在于该方法论以从用户观察结果得到的洞察和破坏性技术为前提(由外而内),但是很难超越用户眼前困难问题解决的框架,设计思维只能作为渐进式创新源的局限性,在商业领域中影响创新的设计研究中,还应该有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目前关于创新实践案例中,都存在着“创新首先需要好的创意”这一前提的暗示。在很多企业中,重点关注的是如何获得创意,因此频繁地进行头脑风暴和研习会。但是正如理查德·佛罗里达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中所提到的,近年来由于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的出现,许多人从事创造性工作,产生创意的方法和工具也逐渐普及。更何况,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无论何人都可以很容易地寻找到很多创意。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很容易找到创意的同时,会被之前的创意埋没,从而失去其价值。维甘提将这种创意溢出的状况,称为“overcrowded”(超载)。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询问创意的意义”,而不是像迄今为止所要求的那样“创造一个新的创意”,近年来在学术界也开始改变过去从实践观点对“设计思维”进行的研究,rauth, carlgren和 elmquist等人提出应该以意义建构(sense-making)为焦点进行研究。这个“意义”才是创新方法和价值的关键。


维甘提通过探讨各种设计行为,定义设计不仅是改变颜色或形状等造型行为的狭义概念,而是着眼于克里彭多夫所定义的设计是“赋予物体意义(design is making sense〔of things〕”。因此,维甘提的创新思维,重点在于分析社会文化模型(如情感,象征价值和生活环境),而不是单纯顺从市场和用户渐进式的需求,为了分析社会文化模式并向人们提出建议,他的研究中以促进颠覆式变化的“意义创新”为中心,对进行产品开发的企业案例进行了研究,将创新分为两个轴:在现有创新理论的技术主导型的“技术驱动创新”和市场主导型的“市场驱动创新”中,通过对比设计驱动创新,对差异进行了说明(图1)。特别是,将赋予新技术意义和技术的相互作用领域称为“技术顿悟/技术灵感(technology epiphany)”,但是从这两个维度来看,维甘提把技术和意义作为对立分割的二者,忽视了技术创新和意义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


)意义主导的产品开发


如前所述,在设计研究中已经积累了许多与独立领域的发现。但是,要从理论上阐明意义主导的产品开发,需要跨领域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理论上的差距。


为了实现意义主导的开发,首先需要关注消费者的产品。关于意义的研究中已经探讨了现有产品如何与消费者互动以及形成的意义,但是有两个问题仍需要探讨:①首先,生产者试图形成什么样的意义;②目前尚不明确构建的过程。为了解决①,需要将意义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从消费者扩大到生产者。为了解决②,除了技术管理领域之外,而且还需要研究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如何进行服务和品牌化,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是否对社会文化模式进行分析。为了让生产者意识到创新的意义,就必须分析调查该意义是否为存在于社会中的社会文化模式。这个社会文化模型的分析,需要文化人类学和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不过,在研究如何形成发掘用户需求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意义如何形成的语义学中已经具备一定的积累,因此,通过对前文所述的研究领域展开跨领域研究,可以形成意义驱动的产品开发理论。


近年来,这种意义驱动型产品开发的重要性已得到业内广泛认可,并且已经开始对其展开研究。乌特巴克等人将优秀创新定义为设计灵感创新,受设计启发的创新在“技术”“市场”和“产品意义”之间达到了平衡,他特别指出,产品的情感和象征价值,即产品的“意义”对用户而言最为重要。维甘提提出的设计驱动型创新将技术(功能)创新和意义创新明确分开,认为随着技术研究创造出新的创新技术,设计研究也创造出新颖和创新的意义。延冈教授将产品的价值分为功能价值和语义价值,并描述了语义价值的重要性。他将语义价值定义为特定客户对产品特性的主观解释或含义所创造的价值


但是,这些研究仅仅提出了产品意义方面的重要性,研究中很少提到意义的构造是怎样的,以及意义上的创新与技术革新有什么关系。在utterback等人的著作中,虽然提出了意义的重要性,但是一般来说,他列举了设计优秀、成为热门商品的事例,只叙述了对消费者的感情和象征性产生的影响。延冈等只是在过去对意义价值的研究中提到了与经验价值、情绪价值等概念相似的研究,并没有对意义价值本身的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


意义的构成要素


levy称人们购买产品的理由是“people buy products not only for what they can do,but also for what they mean”,换句话说,消费者从产品可以做什么的角度以及从产品对消费者的意义的角度评估产品。有形价值是消费者可以通过定量和功能将其与其他产品进行比较;无形价值则具有如上所述的情感和象征意义,并取决于个人和文化背景两个维度。另一方面,维甘提定义了两个维度:技术(功能)和意义(语义)。第一维度可以通过基于技术发展的产品性能来表示,第二维度可以基于消费者的感性和象征性。产品的语言是指材料、形状、名字等,消费者在识别并使用的过程中创造出意义。他还定义了意义的传播是由外观的变化引起的,并研究了在意大利制造业中如何模仿外观。考虑到前文中mono所定义的产品是对消费者的信息,并且意义是在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交互中创建的,本研究认为,不仅将意义限制在象征性上,也应该包括外观变化。


如上所述,消费者在两个方面评估产品: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因此在本研究中,也采用了这两个维度:产品规格是有形价值,意义是无形价值。正如维甘提mono所说,意义是由产品的外观和名称,或产品与消费者通过公司名称或品牌的相互作用所创造的,在这些因素中,我们首先关注产品的外观。


审美价值


外观在消费者情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第一接触点。即使具有相同的功能,改变外观对于客户来说甚至可能创造全新的价值,形状也可以与感觉刺激一起激活认知。那么这种外观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认知行为?审美印象来自于外观上的吸引力,尽管审美具有主观元素,但也有许多共通的元素。例如黄金分割的比例,但是色彩、材料和形状在一种文化中可以接受,但在另一种文化中则可能没有吸引力


如前文所述,通过分析语义学、营销学和设计管理文献的梳理,可以明确意义是消费者和产品发生互动产生的。消费者在第一次看到产品时,就会审美判断,即外观是否具有美感。不同的消费者喜欢的外在形象是不同的,并且还受到消费者所属的某个社会小团体或民族单位的文化的影响。因此为了创造有吸引力的审美,在产品开发时,不能完全依靠设计师的个人喜好,而是需要分析目标消费者拥有什么样的文化,社会上有什么样的流行趋势,以及与周边的人形成什么样的群体等社会文化模型。乐高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可以说设计将乐高公司推向悬崖,同样也是设计挽救了公司。在乐高2003年面临史上最大亏损进入失速点的时候,许多公司会尝试给设计师们充分想象力的自由来挽救企业,但是乐高公司发现,适当约束设计师——至少是自己公司的设计师——反倒能令其蓬勃发展。


符号解释


此外,除了由文化和社会环境组成的个人喜好会影响对产品外观的评估外,视觉吸引力还受历史或技术因素的影响,符号解释是一个指标,重点关注当将产品视为符号时,是否可以容易准确理解产品的用途和功能。由于消费者有时会根据外观来判断功能,因此通过外观向消费者传达易用性非常重要。如果一开始就能理解产品的使用方法,该产品的功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因为如果没有与消费者的互动,意义是不会产生的,所以为了使产品的功能与消费者发生互动,消费者首先必须知道该功能的存在。反过来说,消费者没有意识到其存在的功能,对消费者就不会产生任何意义。目前在设计界之所以会盛行简约化设计,简约至上、简单就是美等设计风格,提出产品应该简单的批评,原因就在于此。


有时不看说明书就不能理解其功能,而且由于说明书的页数太多而不想看,但在这种情况下,在外观上可能没有设计出能够让人直观地理解其使用方法的设计。这与符号所赋予的意义的关系相同。例如,如果一个路牌具有多个目的,消费者一定会感到困惑。基本上是一个符号对应一个功能,看到它的人第一次看到就理解它的功能。这对于产品来说也是如此。在给消费者带来这些麻烦的时候,由此产生的情绪往往是消极的。因此,当将产品视为符号时,从其外观传递的易用性变得非常重要。


三)象征联想


接下来是象征联想,它不仅受到产品外观的影响,还受到产品名称,公司名称,品牌影响力等的影响。象征性联想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关系,而且还受到消费者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与产品相关联的意义是,它首先存在于社会文化组织的社会中,然后又转移到产品中,最终转移到个人消费者。此外,象征性联想分为自我表达(self-expressive)和分类的意义categorical meanings)。当消费者与周围的人区分开来时,自我表达的价值就产生了。此外,消费者可能会将产品所有权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当产品具有属于具有社会地位的群体的感觉时就会产生归属意识。因此,如果设计群体、市场营销人员或大众媒体宣传一种特定的样式,则它会对个人喜好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hirschman定义了象征性创新,即使没有技术上的突破,也可以通过象征性的变化来对产品进行差异化。他的象征性变化的例子是玉米头。这种发型原本是作为黑人的民族文化而存在的,但是随着美国电影的流行,憧憬着电影中描写的生活方式的白人女性开始采用这种发型。也就是说,通过电影的社会文化背景发生了变化,一直以来就存在的玉米头在和黑人不同的白人女性群体中普及开来。


象征性联想,就是消费者在看到什么的时候很容易联想到的东西。例如,人们看到故宫就会联想到王权,或者从白色长长的帽子中联想到厨师。而且,这种联想很容易伴随着感情。椅子是典型的产品联想的例子,如果椅子的设计非常古典奢华的话,那么会对椅子上坐着的人产生权威感和尊敬感。但是如果是没有任何特征的长椅子,很多人会利用它休息。也就是说,在设计椅子的时候,需要设想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使用。


 另一个标志性的典型例子就是品牌。例如,空白的设计会让人联想到无印良品,“i”的标记会让人联想到苹果等。由于消费者可以将其拥有的物品视为自己的扩展,拥有这样的品牌可能会使消费者感觉自己属于社会中的某一群体。例如,拥有无印良品可以将自己视为体验简单生活美学的人,拥有mac可以展示自己对设计美学的喜爱。因此,对自己的产品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性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其象征性受到产品本身的名称和外观、作为企业的品牌等的影响。


如上所述,可以说,通过产品的外观和名称,美学印象,符号解释和象征性联想是构建消费者意义的一部分。 creusen和schoormans将视觉设计的角色分为1.美学,2.符号,3.功能,4.人机工程学,5.吸引力,6.产品类别易分类性,然后评估它们和客户,并阐明了与选择行为的关系。综上,美学和吸引力的功能对应于审美印象,与功能和人体工程学相关的功能对应于符号解释,对符号和产品类别进行分类的简便性对应于象征性联想。诺曼将消费者的反应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从本能层次讲,外观是问题,关系到产品最初带来的效果、外观、手感、气氛,这对应于美学印象。行为层次与产品使用和体验有关,并且具有功能方面、性能方面和可用性方面,这是意义解释。反思层次对文化、经验、教育和个人差异最敏感,这对应于象征性联想,本能层次和行动层次与“现在”相关,是在观看和使用产品时的感受和体验。另一方面,反思层次的水平受长时间的过去和未来的影响。


但是,意义不是由美学价值、符号解释和象征性联想单向输出形成的。这些要素是产品的基础,重要的是意义是由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crilly等人指出,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会为该产品带来情感,而demirbilek和sener认为产品是一种符号象征,作为消费者心理反应的一部分来定义感情。因此,审美印象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直观的感情。另外,错误的符号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消极的感情。如果不调查社会文化背景,造成错误的象征性联想的话,制造者有可能会给消费者一种完全没有意图的感情。desmet将感情反应分成了5个类别,那是关于有益性、审美性、社会性、惊讶、兴趣的感情。有益性(例如失望或满足)会影响产品是否满足用户的目的。审美性(例如厌恶感或着迷)与满足产品所拥有的消费者品位或给予刺激的能力有关。社会性(例如对不同行为产生的愤慨和赞誉)受到符合社会标准程度的影响。惊讶是由产品的新颖性引起的。兴趣(例如无聊或魅惑)是由对期望的挑战引起的。


综上所述,如图2所示,可以认为通过产品将审美价值、符号解释、象征联想作为信息传达给消费者,消费者接受并产生情感体验来产生意义。


技术对意义的影响


产品外观将审美价值传达给消费者,因此取决于颜色、材料和形状这些要素。技术创新对于这些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加工中心的开发可以低成本实现产品的复杂形状,而cad和cam软件技术的开发可以提高设计人员的创造力。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东芝革命性的1.8英寸硬盘,ipod简洁的外观和美感就不可能实现。如上所述,各种技术创新都会影响审美价值。


因为符号解释取决于产品的易用性,人机工程学和ui技术至关重要。yan等人提出了四个人体工程学指标会影响消费者的感知。此外,ipod之所以获得全球70%的份额,是因为使用了称为click wheel的创新的ui技术。另外,苹果公司在消费者和计算机之间使用了创新技术,例如siri和ipods和iphones的itunes。如上所述,可以说与人体工程学、ui和it相关的技术创新对于创新符号解释很重要


另一方面,象征联想具有不依赖于产品本身物理特性的无形特征。即使产品没有技术变化,消费者也可以认识到该产品已经改变了无形特性。例如,即使产品的物理特性与竞争产品相同,广告策略也会给人不同的印象。如3所示审美价值、符号解释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一)设计主导单一


目前设计研究和创新的主要焦点是为产品创造新的意义,这种需求对产品所采用的技术并不需要创新,而是在现有的技术上,给用户提出新的生活方式。


例如扬基蜡烛公司(yankee candle)的案例1969年在马萨诸塞州创业的扬基蜡烛公司,在蜡烛制造业中虽然是新的加入者,但是2012年在高档香氛蜡烛市场取得了44%的份额,销售额达到了8.4亿美元。蜡烛产业是拥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是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进入壁垒较低的行业,行业竞争激烈。扬基蜡烛改变了更明亮、照明更持久这一现有蜡烛的传统意义,转变为“创造香氛空间的蜡烛”的意义,获得了较大的市场。同样sony的walkman作为划时代意义的产品,就其技术而言只要是当时的日本电机制造商,都可以实现。在那个年代,听音乐的设备通常是盒式录音机,主流音乐设备生产商都认为牺牲音质、强调便携性的设备是毫无前途的。而索尼对消费者提出了新的生活方式,创造了“音乐随身携带”的新意义。也就是说,如果能创造创新意义,即使没有最尖端的技术,也有可能制造出优秀的产品。虽然说探索是一种适合创新技术创造的活动,但探索性也同样适合于意义的创新。


这种意义上的创新方式和相关商业实践,在设计研究领域较为关注,但是关于其后续发展如何进行,如何保持竞争优势需要做更多的探讨。索尼的随身听虽然成为便携式音频播放器代名词,但是其他公司也紧跟随身听很快推出了类似设备来抢占市场。但是利用已经构建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开发更高规格的产品,这种情况下,如何对抗意义的模仿呢?可以从两个途径考虑。


首先是意义本身。如前所述意义是消费者使用产品的社会和文化原因。换句话说,意义是指拥有该产品,并在消费者生活的社会中使用该产品后才被构建起来的东西。那最初形成意义的产品,会在消费者中带来品牌的稳定性。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设计的水壶 9093 kettle(又称阿莱西水壶),是意大利厨卫品牌alessi历史上最好卖的产品之一,也是后现代艺术的代表作,这把水壶的最大特色是壶嘴上停立着一只塑胶小鸟,水烧开时能发出欢快的鸟鸣声。突破了人们对水壶形状及功用的传统认识,赋予了“早上被鸟鸣或汽笛声叫醒”的全新意义。美国零售商target雇用了迈克尔·格雷夫斯,虽然他设计的家居用品使得target销售额增长迅猛,但依旧无法赶上alessi。所以企业更多的投入广告等宣传手段,来加深和固定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意义认知,来保持竞争优势。其次就是设计和技术并进来创新。


设计和技术并进型


从相关研究文献可以看出,设计被专门化到以工业设计师、视觉艺术家等为代表的领域,技术则被专门化到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领域。在现代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技术知识可以通过市场获得。例如通过收购合并,或者雇佣具有关键能力的技术人员,另外密集的知识编码过程旨在使知识在组织边界内具有可控性和可操作性,使得知识具有流动性,这种技术商品化带来的就是技术的优势越来越难形成竞争壁垒。同样,就像技术被模仿一样,意义也会被模仿。对此,早期开发产品的企业为了保护他们的技术,会采取各种战略。那就是专利和黑匣子化等,保护他们作为先行者的利益。


但是要意识到,意义可能会过时。随着意义的普及,更多消费者拥有可以实现这一意义的产品,就会造成当初拥有的社会、文化意义逐渐减弱。索尼在随身听上市后,通过不断设计生产性能更高的新机型,例如机型更加轻薄,开发新型的容量更大的口香糖电池等,来维持自身品牌的竞争力,对于索尼来说,这将是一个通过技术研究来维持意义的阶段。可以说在初期的音乐播放器市场上,索尼是大众和流行的领导者,但是后来在数字音乐播放器市场上,却被不是专业做音乐播放领域的苹果公司完全占据。


苹果公司开发的ipod数字音频播放器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在苹果公司进入数字音频市场之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相关的产品。这些产品也是使用了新的数字技术,例如索尼开发的md,但作为音乐播放产品来说,其意义与磁带式随身听几乎相同。可以看作是技术创新带来的同意义的产品。不过,数字科技的介入,使得mp3播放器可以容纳更多歌曲,但是随着歌曲数量的增加,选择歌曲的操作时间也增加了,虽然比磁带式的播放器要快了不少,但是增加了按键的时间,所以使用起来并不方便。苹果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数字音频播放器的开发,从外部引进了构成数字音频播放器的技术,进行技术和设计的再开发。


苹果设计了当时播放器所没有的直观使用的外观设计和用户界面,也就是说,开发了与符号解释相关的技术。最重要的是在“digital hub”战略下创造的新意义,包含了以itunes为中心的购买音乐、管理音乐和享受音乐体验的意义。ipod只是实现意义的一种硬件,重要的是利用数字技术创造了新的意义。虽然在ui方面进行了卓越的设计开发,但基础技术却是从外部引进的。也就是说使用了其他公司进行的技术研究的结果,以此为基础自身进行了设计开发。


从苹果的案例可以看出,区分使用设计研究和技术研究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课题。如果这两项研究活动能够在公司内部实现,固然会成为竞争优势,但是,即使不是全部由公司内部实现也是可以的。如果是擅长设计研究的公司,可以与其他擅长技术研究的公司合作,反之亦然。因此,通过将设计单一策略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顺序策略对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是重要的。


另外,虽然技术的创新对产品的意义构建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技术的运用方式才是决定是否可以产生意义的关键。近年来,在考虑新产品、新服务和其中使用的技术的普及时,关于技术的接受和消费者行动的关系受到了关注。


例如,在美国成为热门商品的“amazon echo”,该产品是使用名为alexa的人工智能,通过语音输入可以在家中进行购物和音乐播放等的产品apple的siri、docomo的i conshell、google now等语音输入的智能应用具有相同功能。但是上述的这些服务,在被视为日常必需品之前,并没有改变生活。根据相关市场和客户调研来看,主要的理由是siri和google的语音输入用户提出了“在人前使用很害羞”“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才会使用”等“不好意思跟ai音箱说话”的一个大问题。也就是说,很多用户对于在人前与智能手机说话这一行为,会有害羞的负面情绪先行出现。对外出时采取这种行动的生活无法产生共鸣,可以说与这种创新的关联方式给人的印象不是很好。


amazon echo虽然拥有相同的技术和功能,但是可以实现完全不同的关联方式,即“保持在线的自然环境中的自然语音识别”,不需要刻意使用手机等硬件设备和app,产品被设计成“放这首曲子”“买好这款商品”“关灯”这样在家中可以自然地进行的对话,因此没有必要在意别人的目光,创造了一个可以轻松地就身边的事情进行指令的环境。


结语


在生产效能严重溢出的今天,大量的产品和服务充斥在消费者周围,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使得企业要不断进行创新来维持其竞争优势,因此学术界和产业界开始关注设计对创新的影响,如何将同质化的产品创造出不同的意义,决定创新绩效的成败,本研究分析了产品与消费者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意义的三个要素,并进一步探讨了技术和设计在意义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消费者接触到使用最新技术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作为消费者感情方面的顾客体验customer experience)或品牌体验brand experience)的研究㊲㊳㊴中可以看出,体验等具身认知作为影响情感的要素不可忽视,但关于这方面是如何影响意义创新的研究方兴未艾,这也是笔者未来的研究重点。

 

注释:

①〔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0.

②hertenstein jh,platt mb,veryzer rw.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design effectiveness on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5,22(1):3-21.

③hertenstein jh,platt mb,brown dr. valuing design: enhancing corporate performance through design effectivenesss[j].design management journal, 2001,12(3):10-19.

④noble ch.on elevating strategic design research[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28):389-393.

⑤dahl dw.clarity in defining product design:inspiring research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sign proces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28):425-427.

⑥bloch ph.product design and marketing:reflections after fifteen year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28):378-380.

⑦bloch ph.seeking the ideal form:product design and consumer response[j].journal of marketing,1995(59):16-29.

⑧kreuzbauer r,malter aj.embodied cognition and new product design:changing product form to influence brand categorizat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5(22):165–176.

⑨gemser g,leenders maam.how integrating industrial design in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impacts on company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1,18(1):28–38.

⑩verganti r.design driven innovation[m].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9.

⑪csikszentmihalyi m,rochberg-halton e.the meaning of things:domestic symbols and the  self[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⑫brown t,martin r.design for action:how to use design thinking to make great things actually happe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5,93(9):57-74.

⑬verganti r.design thinkers think like managers[j].she ji:the journal of design,economics,and innovation,2017,3(2):100-102.

⑭donald arthur norman,verganti r. incremental and radical innovation:design research vs.technology and meaning change[j].design issues,2014,30(1):78-96.

⑮verganti r.overcrowded:designing meaningful products in a world awash with ideas[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17.

⑯dell’era c,altuna n,verganti r.designing radical innovations of meanings for society:envisioning new scenarios for smart mobility[j].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8,27(4):387-400.

⑰florida r.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leisure,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ny:perseus book group,2002.

⑱rauth,carlgren,elmquist.making it happen:legitimizing design thinking in large organizations[j].dmi journal,2014,9(1).

⑲克劳斯·克里彭多夫.设计:语意学转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12.

⑳该术语翻译来自:〔意〕罗伯托·维甘提(roberto verganti).意义创新[m].吴振阳,译.北京:北京邮电出版社,2018:69.

㉑utterback jm,vedin bengt-arne ae,ekman s,sanderson s,tether b,verganti r. design-inspired innovation[m].new york: world scientific,2006.

延岡健太郎.“価値づくりの技術経営:意味的価値の重要性[j].一橋ビジネスレビュー,2010(57):6-19.

㉓levy sj.symbols for sal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59,37(4):117-124.

㉔parasuman a,zeithaml v,berry l.a multiple 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j].journal of retailing,1998,64(1):12-37.

㉕townsend jd,montoya mm,calantone rj.form and function:a matter of perspective[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28):327-345.

㉖dittmar h.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material possessions:to have is to be[m].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2.

㉗creusen meh.research opportunities related to consumer response to product desig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28):405-408.

㉘donald arthur norman. emotional design:why we love(or hate)everyday things[m].new york:basic books,2004.

㉙crilly n,moultrie j,clarkson pj.seeing things:consumer response to the visual domain in product design[j].design studies,2004,25(6):547-577.

㉚demirbilek o,sener b.product design,semantics and emotional response[j].ergonomics,2003,46(13/14):1346-1360.

㉛rao rv,patel bk.material selection using a novel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etho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materials,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1,1(1):43-56.

㉜stroud i,xirouchakis p.strategy features for communicating aesthetic shapes for manufactur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2006,19(6):639-649.

㉝yan c,hsu y.impact of ergonomic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a case study of fashion technology adoption in taiwan[j].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11,27(7):583-605.

㉞cusumano m.the puzzle of apple[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8,51(9):22-24.

㉟kao c,fahn c.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3(40):3378–3388.

㊱greve hr.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product innova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7,16(5):945–975.

㊲chen h,papazafeiropoulou a,chen tk,duan yq,liu hw.exploring the commercial value of social networks:enhancing consumers’ brand experience through facebook pages[j].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4,27(5):576-598.

㊳morgan-thomas a,c veloutsou.beyond technology acceptance:brand relationships and online brand experien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3,66(1):21-27.

㊴sheng ml,teo ts.product attributes and brand equity in the mobile domain:the mediating role of customer experi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2,32(2):139-146.

 

参考文献

[1] [1]〔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0.

[2] [2]hertenstein jh,platt mb,veryzer rw.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design effectiveness on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5,22(1):3-21.

[3] [3]noble ch.on elevating strategic design research[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28):389-393.

[4] [4]dahl dw.clarity in defining product design:inspiring research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sign proces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28):425-427.

[5] [5]bloch ph.product design and marketing:reflections after fifteen year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28):378-380.

[6] [6]bloch ph.seeking the ideal form:product design and consumer response[j].journal of marketing,1995(59):16-29.

[7] [7]kreuzbauer r,malter aj.embodied cognition and new product design:changing product form to influence brand categorizat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5(22):165–176.

[8] [8]gemser g,leenders maam.how integrating industrial design in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impacts on company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1,18(1):28–38.

[9] [9]verganti r.design driven innovation[m].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9.

[10] [10]csikszentmihalyi m,rochberg-halton e.the meaning of things:domestic symbols and the self[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11] [11]brown t,martin r.design for action:how to use design thinking to make great things actually happe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5,93(9):57-74

[12] [12]carlgren l,elmquist m,rauth i.the challenges of using design thinking in industry,experiences from five large firms[j].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6,25(3):344-362.

[13] [13]verganti r.design thinkers think like managers[j].she ji:the journal of design,economics,and innovation,2017,3(2):100-102.

[14] [14]donald arthur norman,verganti r.incremental and radical innovation:design research vs.technology and meaning change[j].design issues,2014,30(1):78-96.

[15] [15]verganti r.overcrowded:designing meaningful products in a world awash with ideas[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17.

[16] [16]dell’era c,donald arthur norman,verganti r.designing radical innovations of meanings for society:envisioning new scenarios for smart mobility[j].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8,27(4):387-400.

[17] [17]florida r.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leisure,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ny:perseus book group,2002.

[18] [18]rauth,carlgren,elmquist.making it happen:legitimizing design thinking in large organizations[j].dmi journal,2014,9(1).

[19] [19]克劳斯·克里彭多夫.设计:语意学转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12.

[20] [20]mccracken g.culture and consumption:a theoretical account of the structure and movement of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consumer good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86(13):71-84.

[21] [21]ligas m.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 goals and product meanings[j].psychology & marketing,2000,17(11):983-1003.

[22] [22]klein ⅲ re,kernan jb.contextual influence on the meanings ascribed to ordinary consumption[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1,18(3):311-324.

[23] [23]krippendorf k,reinhart b.exploring the symbolic qualities of form[j].innovation,1984,3(2):4-9.

[24] [34]solomon mr.the role of products as social stimuli:a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83,10(3):319-329.

[25] [25]shannon ce.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j].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1948(27):379-423.

[26] [26]mono r.design for product understanding[m].stockholm:liber,1997.

[27] [27]doucette wr,wiederholt jb.measuring product meaning for prescribed medication using a means-end chain model[j].journal of health care marketing,1992,12(1):48-54.

[28] [28]utterback jm,vedin bengt-arne ae,ekman s,sanderson s,tether b,verganti r.design-inspired innovation[m].new york:world scientific,2006.

[29] [29]延岡健太郎.“価値づくりの技術経営:意味的価値の重要性[j].一橋ビジネスレビュー,2010(57):6-19.

[30] [30]levy sj.symbols for sal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59,37(4):117-124.

[31] [31]parasuman a,zeithaml v,berry l.a multiple 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j].journal of retailing,1998,64(1):12-37.

[32] [32]townsend jd,montoya mm,calantone rj.form and function:a matter of perspective[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28):327-345.

[33] [33]dittmar h.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material possessions:to have is to be[m].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2.

[34] [34]creusen meh.research opportunities related to consumer response to product desig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28):405-408.

[35] [35]donald arthur norman. emotional design:why we love(or hate)everyday things[m].new york:basic books,2004.

[36] [36]crilly n,moultrie j,clarkson pj.seeing things:consumer response to the visual domain in product design[j].design studies,2004,25(6):547-577.

[37] [37]demirbilek o,sener b.product design,semantics and emotional response[j].ergonomics,2003,46(13/14):1346-1360.

[38] [38]rao rv,patel bk.material selection using a novel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etho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materials,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1,1(1):43-56.

[39] [39]stroud i,xirouchakis p.strategy features for communicating aesthetic shapes for manufactur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2006,19(6):639-649.

[40] [40]yan c,hsu y.impact of ergonomic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a case study of fashion technology adoption in taiwan[j].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11,27(7):583-605.

[41] [41]cusumano m.the puzzle of apple[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8,51(9):22-24.

[42] [42]kao c,fahn c.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3(40):3378-3388.

[43] [43]greve hr.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product innova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7,16(5):945-975.

[44] [44]chen h,papazafeiropoulou a,chen tk,duan yq,liu hw.exploring the commercial value of social networks:enhancing consumers’ brand experience through facebook pages[j].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4,27(5):576-598.

[45] [45]morgan-thomas a,veloutsou c.beyond technology acceptance:brand relationships and online brand experien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3,66(1):21-27.

[46] [46]sheng ml,teo ts.product attributes and brand equity in the mobile domain:the mediating role of customer experi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2,32(2):139-146.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0条评论

摘要:宁波棠岙纸制作技艺这一古法造纸技艺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章结合设计学、社
邢加满,马祥喜,曾雯雯 0评论 2023-11-21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毛麻绣的视觉语言特征,从情感、文化、审美三个方面来明确不同受众的心理认知,结合系统
韩丹,邱春婷 0评论 2023-11-21
摘要:文章利用系统地图与核心用户的旅程图,分析社区环境下闲置玩具共享服务的利益相关者,对其需求进行归
贾倩文 0评论 2023-11-20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结合,其历史逻辑萌芽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在
邢国忠 屈靓雅 0评论 2023-11-17
徐艺乙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民俗学家、翻译家【摘要】从历史上看,中国的传统工艺一直保持着高质量发展,到了
徐艺乙 0评论 2023-11-17
陈汉民设计思想与教育观研究专题主持人语:陈汉民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设计教育家和设计师,被誉为平面设计领域
陈楠 0评论 2023-11-14
摘要:经调查研究显示,在全国范围内由于遗传、疾病以及未及时发现等因素导致的听力障碍儿童数量在急剧攀升
高渤1 ,李毅2 ,董文凯1 0评论 2023-11-13
摘要:文章研究学龄前儿童居家生活习惯及居家时间安排需求,利用劝导理论指导儿童时间管理互动系统设计研究
张路,潘维,刘建军(通讯作者) 0评论 2023-11-13
摘 要:面对当下手机app老年用户持续增加的现状,文章探究老年用户对同一界面中功能按键排版方式的使用
王广文1 ,陈明睿1 ,郝琳1 ,张千宜2 0评论 2023-11-13
摘要:文章为解决办公人群在久坐办公过程中易出现亚健康的问题,设计既能满足办公需求又能维护健康的办公家
祝小林 0评论 2023-11-13
摘要:家具产品的不断迭代加速了人们的更换频率,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污染问题。文章对家具产品进行
赵鹏飞,彭心超 0评论 2023-11-13
摘 要:人体与时装关系的调整最终要达到时装造型最佳视觉装饰效果和人体最佳舒适度的平衡。文章
黄永利 0评论 2023-11-13
摘要:闽东北金漆画将我国民间手工艺与传统绘画巧妙地结合起来,从高超精湛的工艺技法与虚实写意的艺术表征
缪远1 ,徐铮宇1 ,陈舒洁1 ,刘高栋2,李淑娜1 0评论 2023-11-13
摘  要:巫鸿在《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的“纪念碑性”》中提出了纪念碑性的概念,认为纪念碑性使
李秉融,卜莉莉 0评论 2023-11-13
摘 要:北京胡同不仅仅是城市交通要道,更是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它记载下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风貌,蕴含着
滕学荣,李翱 0评论 2023-11-13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