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23-09-26 14:38:00

编者按:为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和档案建设,形成与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相关的,全面、系统的数字化记录成果,我中心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支持下,自2018年起持续开展入选项目资源采集工作,并已经先后完成了7个项目。


该项工作的开展以我中心编制的系列文化行业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为指导,关注并记录入选项目的本体内容、传承主体、文化生态、履约实践和保护成果。


我们将在本公众号和中国非遗网(www.ihchina.cn)陆续推出、展示各项目资源采集工作成果,以更加多元、立体的方式为大家呈现这些非遗项目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敬请期待。本次,我们将集中展示“中国活字印刷术”项目的采集成果。


本篇,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活字印刷术的总体情况和传承脉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活字印刷技术代表性传承人王超辉于2020年10月29日去世,享年65岁。王超辉在世期间,全心投入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实践与保护,不遗余力地传承授徒,为该项目的传承发展坚守一生。


感谢王超辉老师对此次中国活字印刷术资源采集及拍摄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谨以此片纪念王超辉老师!



项目概述


印刷术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推动人类文明和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老的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发明的。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技术进步,使文字通过印刷的书籍,广泛传播了人类的智慧和精神财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图片

图1 瑞安市的木活字印刷技术当今还保持一定规模的工匠队伍


浙江省瑞安市的木活字印刷技术有千年延续传承的历史,当今还保持一定规模的工匠队伍,完全继承使用着古老的活字印刷工艺技术,承载着历史印迹和文化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是弥足珍贵的国家宝藏。


图片

图2 木活字印刷技术主要的印刷程序·捡字


2008年,由浙江省瑞安市申报的木活字印刷技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中国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一项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截至2022年12月,被认定为木活字印刷技术传承人的共有22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浙江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传承人17人。


图片

图3 木活字印刷技术主要的印刷程序·排版


图片

图4 刷印工具:刷印刷(上刷)-将印版文图刷印到宣纸上(摄影:吴小淮)


在瑞安流传的木活字印刷技术严格遵循古法,工艺十分考究,在工艺流程上,首先是备好木活字,选取上好的棠梨木材,下好料,制成一个个木字模,然后在上面写字、雕刻。木活字刻的是老宋体繁体字。老宋体字从北宋刻书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于宋体字方正、匀称,后来人们把它刻成书,版印成书藉,成为一种很规范的印刷体。木活字印刷技术主要的印刷程序为捡字→排版→校对→研墨(俗称“研水”)→上墨→刷印;对于木活字印刷术在瑞安当地主要实践——印宗谱,在印刷前还要事先做好谱牒的开丁(即采访入谱人丁)、誊清(理稿)、稽核先谱、厘清房份辈行等工作。印本后期加工程序为盖红圈→划支系→填字→分谱→折页→草订→切谱→装线→封面等,修谱印刷总的有近20道工序。其关键的工夫在于:刻字有刀法,捡字有口诀,排版有格式。


图片

图5 印本后期加工程序·盖红圈

图片

技艺源流


在印刷术和造纸术发明之前,文字主要靠刻画、刻凿、冶铸等方式流传。大约在四五千年前,我们中国的祖先开始在制作的陶器上刻画符号,这些由横、竖、斜道示意符号组成了最原始的文字表达形式。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晚期,我国已经发展了比较成熟的汉文字,大都被成段成篇地刻在兽骨或龟骨上,用来做占卜的记录,形成了现今称为“甲骨文”的最古老的文字体系,已经发现甲骨文的汉字单字有5000多个。在青铜器上刻字铸字也在商代晚期出现,称之为“铭”,亦称为“金文”,当时主要作为权势和礼器的说明,有的在铸成的青铜器上刻上所有者的名字,后来我们的祖先发现,用毛笔蘸上墨在竹片和木片上书写文字,要比刻字和铸字方便的多,于是就在削成一片片细长条的竹片或木片上,按文章顺序写上字,再把写满文字的竹片或木片按前后顺序,用绳子编串起来形成“册”,称为竹简或木简,迎合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展对于文字传播工具的需要。但是,竹简和木简做成的书体积大、重量重,不仅翻书阅读费劲,而且翻动多了,编串简册的绳子容易断裂,使册页次序紊乱和散失,所以,简册还不能适应社会对文化交流的需求。逐渐人们又发现了在缣帛一类丝织品上写字的途径,“缣书”和“帛书”在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得以使用,原始书籍开始从体量的笨重向轻量化过渡。但是,缣帛价格昂贵,一般人还用不起,无法起到普及文化知识的大众化工具的作用。


图片

图6 汉代造纸工艺图(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公元105年,东汉时期的宦官蔡伦,在总结前人尝试造纸的经验基础上,利用树皮、麻绳、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作原料造纸获得成功。造纸术的发明推广,使采用纸张书写的书籍广泛流行。


在解决了书籍的轻量化和便携性问题之后,书籍的批量复制传播又在古人的长期实践中得以进步。早在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就用陶印模在陶器上压出各种图纹,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印刷。到了战国时期,印章开始应用,甚至出现了刻有百多字的印符。秦汉两代文功武治,国力强大,为了彰显帝王的威严,当时非常盛行刻石以歌功颂德。于是,人们为了复制方便,在石刻上涂上墨,把纸张覆盖在石刻上,用刷子捶敲“拓印”的办法,捶拓出来的纸张正面黑底白字,揭下来就成了“拓本”。刻字的阴阳字和正反体方向,钤印、捶拓和刷印的这些原始方法,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先期的技术条件,启迪了人们的智慧,向印刷术的发明使用迈进了一大步。


印刷术的出现是以雕版印刷为标志的。雕版印刷是在平整的木板上反贴上已经写好字的薄纸,根据每个字的笔画,用刻刀一笔笔雕刻成阳文,让需要印在纸上的部分凸出,然后在板上均匀地刷上墨,将纸覆盖在印版之上,再用干的刷子均匀地在纸背上反复刷拭,使凸出部分吃墨均匀,揭下纸张就成了一页页书籍的散页,最后装订成书。


雕版印刷无疑是印刷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解决了书籍批量复制的问题,而且雕版可以储藏和反复使用,成为中国自唐以降书籍印刷的主要方法,一直延续至今。但雕版印刷每个印张都要制作一副专用的固定版块,每书需成百上千版,随着书籍品种的不断增多,有些书籍印数不大且不再版,其规模浩大的人力物力的投放、印版存放问题,在古代就困扰着印书家们,从而渐渐催化了一种灵便、灵活的印刷工艺改良思想——活字印刷。


在毕昇活字印刷发明的启发下,数百年来,中国人对于活字印刷材料和工艺的研究和发明持续不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宋末元初,有人发明了锡活字,而木活字也在这时期崭头露面,逐步得到发展应用。


图片

图7 王祯木活字排版工艺图(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图片

图8 宁夏贺兰山出土的(西夏)木活字本《吉祥遍至囗和本续》(书影)(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木活字产生的确切年代和发明者目前无法考证,但在宁夏贺兰山拜兰沟一座古代佛塔遗址中出土的西夏文经书《吉祥遍至囗和本续》,被鉴定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实物”,时间为公元12世纪中叶的南宋时期。学术界普遍认为木活字印刷缘起在宋元之际,当时可能受毕昇活字印刷思想的启发,人们从最易获取的木料得到灵感,逐步形成而付之应用的民间创意。木活字印刷具有材料成本低、操作灵便、可以反复多次使用等特点,直接推动了世界印刷技术的进步,是中国印刷术对世界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

图片

流布区域


瑞安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位于我国黄金海岸线中段,是泛长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的连接地带,东濒东海,西邻文成县和青田县,南接平阳县,北与温州市的瓯海区和龙湾区接壤,东北隔海与洞头县相望。浙江是中国古代印刷技术发祥地和印刷业的主要集中地,也是木活字印刷广泛传播的地区。


两宋时期,浙江杭州的雕版印刷盛名远播,毕昇活字印刷术也在杭州发明。同时,绍兴府、庆元府、婺州、衢州都是刻书印书的集中地。明清两代,浙江的印刷业更加兴盛,各种印刷技术都得到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其中,木活字印刷更多地用于民间宗谱的印刷。在浙江、江苏、福建、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都出现了以为宗族编辑、排印宗谱为职业的专业工匠,世称 “谱师”,这种行当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1949年之后,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观念的巨大改变,宗谱编修之风在大多数地区逐渐淡化乃至于销声匿迹,“谱师”队伍在大部分地区随之消失,而所依存的木活字印刷技术也因此在广大地区失传。


图片

图9 瑞安的谱师们默默耕耘着二尺木活字字盘,将古老的中华文明一代代传承下来(摄影:吴小淮)


瑞安东源村王氏家族祖先居住在福建泉州的安溪,据家族的宗谱记载,其生活在元代初年,第十一代先祖王法懋隐居乡闾,以修谱为业,当时正是木活字印刷开始应用的年代,王家从此作为传家技术代代相传。从现存该家族成员为各地宗族梓辑的木活字宗谱实物和有关记载来看,清代到民国时期从业人员众多,梓辑宗谱分布地区很广泛,遍及浙东南和闽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东源村王氏家族并没有放弃这项手艺,仍旧执著地为各地宗族用木活字印刷宗谱。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木活字印刷技术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当时东源村一批年仅十几岁的青少年纷纷入行学习木活字印刷和编辑宗谱手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这项手艺渐渐地从地下走到地上,形成了农村“一村一品”的东源村木活字印刷产业经济特色。


存续状况


木活字印刷技术传承至今,与中国传统的谱牒文化密不可分。木活字印刷非常适合于宗谱排版灵活、印数少、成书方便的需要。木活字印刷有就地取材,费用成本低,不需要太多的字库,添字时刻凿方便,印刷后不留存版等长处。而比之工期缓慢,难以复制的手写谱牒,它又有可复制多本,多方珍藏和备份的好处。因此,从元代初期开始,采用木活字印刷宗谱就悄悄地走进民间。到了明代,修谱之风更为普遍。正是这种对木活字印刷的需求,壮大了木活字印刷的工匠队伍,特别在江南的浙江、江苏、福建、皖南地区,形成职业化的以地域和家族为群体的木活字印刷队伍,数百年来,一代传给一代,延绵不断,及至社会急剧动荡的民国时期,这个行当在江南各地还十分盛行。


1949年以后,社会制度的变化,封建的宗族制度被彻底消除,浙江大部分地区停止了纂修宗谱活动,木活字印刷技术也在这几十年里失传,惟独在浙南地区,由于过去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人们更多的保持传统观念,宗谱一直都在民间悄悄纂修下去。


图片

图10 木活字印刷技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林初寅


图片

图11 木活字印刷技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超辉(已故)


瑞安市以平阳坑镇的东源村为集中地,以王氏家族成员为骨干力量,一直来继承使用木活字印刷技术为这些宗族印刷宗谱,当今仍有数十户家庭、百余人从事这项职业,形成了区域性的谱师群体,是全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集中,人数最多的传承地。


图片

重要价值


图片

图12 木活字印刷宗谱成品


木活字印刷技艺存续至今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瑞安当地,木活字印刷完全继承了古代各时期以来的技艺特征,纯粹手工操作,采用中国特有的线装图书的形式,承继了中国活字印刷技艺和谱牒文化的两项传统文化。木活字印刷技术在现代的传承,对于研究世界印刷术的发展历程和印刷工艺,提供了可供实地考察和实物参照的活体,同时验证了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直接影响的历史事实,是全人类珍贵的共同文化遗产。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0条评论

粗略地观看华健设计制作的紫砂壶,方器居多,亦有少部分圆器、筋纹器。给我总体印象是文雅大方,方中寓圆,
邱春林 0评论 2023-11-20
很少有城市像扬州一样,城市的命运与运河联系得这样紧密。扬州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盛,在扬州
中国新闻周刊 0评论 2023-11-20
57岁的韦桃花,从3岁开始跟着母亲学做马尾绣到现在,已超过半个世纪。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也是首
第一财经 0评论 2023-11-20
惠山,唐相李绅称之为“家山”,也是无锡人心中的“精神家园”,既是家乡之所,也是家族之源,更有着无锡文
钱竹 0评论 2023-11-18
秦淮灯会中国灯笼,多于传统节日、婚寿吉庆时悬挂。起源于西汉,后形成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自
中华手工 0评论 2023-11-17
筷架的前身起源于我国南宋时期,叫“止箸”,用的是竹材质,一寸来高,一寸来长,上面有半月形缺口,可以把
顾青 0评论 2023-11-17
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藏在大山深处的苗族人飞针走线,将动植物等元素通过刺绣的方式记录着,并将
中华手工 0评论 2023-11-17
笔者通过对安徽文房四宝,即宣纸,宣笔、徽笔,徽墨,歙砚等8个生产企业的实地调研,以及与相关负责人的座
四面空间 0评论 2023-11-15
大朗醒狮历史悠久醒狮,在东莞大朗流传已久。《大朗镇志》记载,早在清朝末年,大朗就有醒狮活动。据老艺人
方志广东 0评论 2023-11-14
缂(kè)丝,又称“刻丝”。因其彩纬间换梭产生的"缝隙"像刀刻过的一样而得名。宋代庄绰《鸡肋篇》写道
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 0评论 2023-11-14
近日教育部新闻发布:将非遗人才培养摆在国策重要位置。教育部全面推进将非遗传承特长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学
教育部网站 0评论 2023-11-07
内容摘要 高密扑灰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独有的品种。其印制技艺主要是用柳枝烧成的炭条勾出大致轮
装饰杂志 0评论 2023-11-03
“百环螺髻满簪花,全匹鲛绡长拂地。”自古以来,无论是贵族仕女,还是闺秀村女,都爱用花装饰自身,梳妆打
国家地理中文网 0评论 2023-11-01
历经千年的「刺绣」,作为独特的民间手艺,至今依旧以无可比拟的魅力历久弥新,用不断演进的丰厚传承,给予
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0评论 2023-10-13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金线飞舞之间,绢布上所绣之花,就连鸟儿都被骗下了枝头。一句唐诗,
海边的西塞罗 0评论 2023-10-1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