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黄妮莉,谢威

2023-11-20 11:19:00

初秋,几乎每个北舞人都在转发这样 一条朋友圈:“学院特聘八位‘行业导 ’助力提升研究生教育”。其中有一 位,在1995年考入北京舞蹈学院,无 论是国家的大型活动节目,还是舞蹈 界的先锋作品,亦或是舞蹈教育事业 的先进名单,都少不了他的名字。他, 就是肖向荣。 从当年的稚嫩少年到如今兼具多重 身份的舞蹈人,他选择了重返母校。 当接受到采访邀请时,他欣然接受, 挑了挑眉,笑着说道:“这几天都在 开会,好不容易有个人可以跟我聊聊 天,挺好的。”幽默而随和的气息一下 就将访谈带入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召唤之下的“反哺”与“回溯” “是时候我们该回来反哺母校了!原 来可能我们都在急剧地膨胀,往外扩, 但实际上当所有学科都发展起来的时 候,我们反而要往里看。第一是需要 提升舞蹈学科的学术话语权,这是需 要汇集全国舞蹈人共同研究的重要课 题。其次就是舞蹈专业博士的设立。   

 

他表示:“我个人非常欣喜的看到我们 即将迎来舞蹈专业博士的开启局面, 但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怎样的培养 舞蹈人才”。最后他强调了舞蹈学科 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我们的研究对 象一定是其他学科所不能研究的”。 的确,北京舞蹈学院是“舞蹈家的摇 篮”,每个学子都想用情、用力地为 北京舞蹈学院添砖加瓦,但关键是添 砖加瓦的方式——我们该如何做?肖 向荣作为行业导师,不仅局限于自己 的编导行业,而是从整个学科发展与 规划的视角进行反思。 “北舞选择了八位行业导师,以表演 和编导的居多。这是一个重要信号, 因为舞蹈学院最本质的一个概念就 是以创作作品和培养演员为主导。舞 蹈的本质是人和作品。” 这种反思,是前瞻性的,既夹杂着他 作为摇篮毕业生的思考,也蕴含着他 对整个舞蹈教育事业发展的内观。

 

他讲起自己如何参与引进行业导师著 名芭蕾舞艺术家马拉·霍夫时,他激动而果断地说:“踏踏实实来当一个 老师,给我带一个男班,我有一个梯 队,有一个年轻教师的梯队跟着你, 看你怎么教课、怎么排练,这样让学 生跟一流的芭蕾舞的顶尖的人才玩在 一起,在一起做项目,形成一个team。 这个过程,比他过来给你排个节目, 给你有一两个人获奖有意义得多。” 虽是与看起来遥不可及的“老外”进 行对话,语气中却透着倔强与坚定。 而这种“团队式”教育观念的形成,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当年在北京 舞蹈学院的学习生活。肖向荣是舞蹈 学院第一届编导本科班的学生,学校 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师来为他们上 课,很多课程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享 受着一手资讯,养成“吃百家饭”的 教育理念与创作观念。 “交那么点学费,还学到这么多,体 验感很好,各种不同国家的老师都请来的,很开放的感受。

 

20世纪90年代 中后期到2000年,学校处在非常开放 的状态,能平等地交流观念,让我在 之后创作国家的宏大叙事时,不崇洋 媚外,不妄自菲薄。” “你们必须成为一个奇怪的生物,你 的触角要伸到世界的角落去” 肖向荣清晰地记得,曹诚渊给他们上 第一堂课就说:“你们必须要变成一 个奇怪的生物,触角要伸到世界各个 地方的角落里去”,也在告诉他们“要 做自己,要有个性”。同时也让他对舞 蹈编导的事情有了比较的想法,“舞 蹈编导到底能做什么”。 对于肖向荣而言,那时候是个黄金年 代,给他留下珍贵的回忆和经验,这 两份经历共同造就了现如今的肖向 荣,也让他初步形成了“百家饭”与 “个性化”相结合的创作理念。 “尤其在近五年以来,数字时代的全 面来袭,使得艺术领域得到前所未有 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出现扁平化传 播,消息传播更加迅速、更加碎片化, 变得难以定义是谁的作品。” 媚外,不妄自菲薄。” “你们必须成为一个奇怪的生物,你 的触角要伸到世界的角落去” 肖向荣清晰地记得,曹诚渊给他们上 第一堂课就说:“你们必须要变成一 个奇怪的生物,触角要伸到世界各个 地方的角落里去”,也在告诉他们“要 做自己,要有个性”。同时也让他对舞 蹈编导的事情有了比较的想法,“舞 蹈编导到底能做什么”。 对于肖向荣而言,那时候是个黄金年 代,给他留下珍贵的回忆和经验,这 两份经历共同造就了现如今的肖向 荣,也让他初步形成了“百家饭”与 “个性化”相结合的创作理念。

 

 “尤其在近五年以来,数字时代的全 面来袭,使得艺术领域得到前所未有 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出现扁平化传 播,消息传播更加迅速、更加碎片化, 变得难以定义是谁的作品。” “大的传播环境造成对美学表达上 要有所提纯和抽离,不再像2008年奥 运会一样将大部分的中国元素呈现在 舞台之上,而是回归更加精细化、精 确化的艺术表达。” 展现“中国元素”或“东方美学”的方 式还有很多种。民族美学也是“东方美 学”的一种,其中还囊括着革命文化。

 

 

他坚定地说道:“革命文化是近百年中 国文化的一股洪流,是革命文化衔接的 传统文化,也衔接了大众文化,革命文 化是先进的文化。中国有五千年文化传 统,我们要传承,也要创新。这个创新 的潮流就是从革命文化中来的。我们 要将它与艺术创作融合在一起,在艺术 中释放出‘东方美学’的魅力。” 舞剧《冼星海》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并 未采用传统线性叙事,而是将冼星海 作为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符号重新 梳理,深挖了冼星海的大众性,高度意 象化地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民音 乐家”,让人物命运更具现实意义。作 品聚焦于冼星海后半生鲜为人知的人 生足迹,着重于人物情感和精神层面的 解读,通过“序”“大海”“洪流”“故 土”“星辰”五个章节将冼星海的人生 重要节点进行回溯。 除了对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追求之 外,在这些创作之中还保有肖向荣自我 的个性,这份个性也来源于中专时期 的学习给予他的滋养。 在肖向荣眼中, 这段经历无疑是在他学习生涯中较为 难忘的一段,因为他碰到了一群“务 实”的老师,这里没有像传统式的科班 教学,也没有对学生进行碾压式教育, 在他的舞蹈生涯中刻下了美好回忆。 一个好的大学是为未来而设计的 “我们今天培养的孩子是为了让他们 一毕业就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还是让 他们能够有一生的思考来继续完成这 四年接受的教育。我觉得今天的教育, 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职业教育,而是变 成他一生中的一种启发。他未来哪怕 不跳舞,但从事别的艺术行业还依旧 能用这种创意型的思维然后往前走。 所以对于北师大舞蹈系,包括北京舞 蹈学院,我们现在的追求就是:不教 他某些技巧,因为那技巧学不完!我 们教他一种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式,我 相信一个好的大学都是为未来而设计 的。应该教一个好的思维模式,或者 唤醒他这种独立思索创作的这种探索 的模式,这比我们逼着孩子四年就跳 一个作品,拿点奖,要有意义得多。” 交谈过程中,肖向荣反复提及“意义” 这个词。

 

第一次,是在他提到自己创 作《冼星海》过程中观众的接受程度 时,第二次是在谈到学院培养人才的 路径时。 这说明,他的先锋意识不仅仅局限在 舞蹈编创上,而是延伸到了教学的方 方面面。 在对过去自己的舞蹈生涯进行反思的 同时,他也回溯了整个舞蹈界发展过程 中所出现的问题,结合当下舞蹈创作、 人才培养的现状作出了自己的决断。 “我更关注得是如何站在历史、现实 和未来的三重纬度去思考舞蹈学科的 建设问题。” 联想到前辈资华筠先生曾指出舞蹈 界“大晚会”“拼盘风”的症侯,又如 “桃李杯”比赛在2015年转型之前 时校园弥漫着的“跃进风”,我意识 到:肖向荣现在所追求的“不拿奖” 的“意义”,不是古代贤者所谓“清 高”,也不是当代青年所谓“佛系”, 而是真正以“人”为出发点来培养人, 以“舞”为动力来编创舞。 艺术家为谁而创作? “红色”是共产党的颜色,也是舞蹈 界一直以来所关注的创作焦点。然 而,面对具有政治色彩的题材时,艺 术家如何跳出千篇一律的红色故事, 不让自己局限在“不出政治问题”的 谨慎中,是一个难题。 早在2007年,肖向荣就以冼星海、光 未然合作创作《黄河大合唱》的过程 为故事背景,创作了独舞《长河吟》。 而近期的新作《冼星海》与此前不 同,用现代舞语言来表达冼星海用音 乐来唤醒民众的精神力量。他谈到: 作品中第二幕的叙事基调昂扬向上, 其中“爱情双人舞”“延安舞段”等 都是表现革命青年将个人追求与民族 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情节。而且在动 作语汇方面,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 族民间舞的集合,而是运用其语汇与 现代舞语汇结合。作品以突破常规的 交响叙事形式和极具现代风格的舞台 呈现,从冼星海生命弥留之际的内心 视角回顾一生,引领观众重新认识一 个未曾了解的“冼星海”。 作为总导演,肖向荣说:“我很清楚 《冼星海》如何得到主流舞蹈界的所 有痛点,他们要的东西我非常清楚, 但我不满足那个东西。我想再往前再 走,有一点风险。国家大剧院他也承 认了这一点,就是:他也不想要。我们 真的很清楚如果我要获奖的话我要 怎么走,但我们就想再往前一步,目 标是:未来全世界十几个大剧院的剧 目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已经具备了 这种当代的审美,一个新的语汇的诞 生,用现代舞的方式来讲述一个红色 的经典故事,而且它本身的美学也具 备了当代的美学,又是中国人的当代 美学。” 值得一提的是,说到“中国人”时,肖 导特意提高了嗓音,之前轻松的神态 也严肃了起来。对于一个真正的艺 术家来说,很多东西都只是外在的形 式,如奖牌、头衔、职称……重要的是 他内心深处给自己留下的那方土地。

 

 

 对于肖向荣来说,他在这块土地上种 下了对国家的赤子之心。虽然现代舞 是他对西方形式的探索,但他将强烈 “身份意识”代入了创作中,只要观 众能够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中国精 神,就已足够。 可见,他将革命文化转为艺术表达并 让观者感受到冼星海强大的精神世 界,把“东方美学”的表达发挥到淋 漓尽致。 “一个艺术家究竟是为谁创作,你是 为大多数人创作,还是就为我自己的 风格?或者是马上就能兑现成某个奖 项来创作?还有一个你是不是在世界 的范围里面创作,并不代表大多数都 是中国人,还有全世界范畴内的人, 我们拿出去跟他们同样的作品,跟 所有的大团放在一起,我们同样代表 ‘世界级’。”

 

 

提纯艺术理念,细品东方美学 2021年庆祝建党100周年国庆活动中, 肖向荣找到四个领诵员,用“阿卡贝 拉”无伴奏的方式,传播中国的心声。 “阿卡贝拉”是世界的呈现方式,而 其所使用的素材来源于中国,这就是 另一种“讲中国故事”的方式,它来自 于一种内在驱动力,来自于世界文化 的不陌生。 肖向荣说,这种艺术表达不亚于皮 ·鲍什、崔莎·布朗的现代表达,中 国的宏大表达更具“东方韵味”。但 这种“东方韵味”的呈现不仅仅是流 于表面,而是潜藏于深,让人细品。例 如所有演员的服装,在色彩上并未采 用印象中的大红色,而采用象征百年 “巍巍巨轮”和面向未来的蓝海色和 琉璃瓦的青绿色等色彩,与服装设计 师邹游共同完成。他要求:每个颜色 来自于中国传统颜色,将新时代中国 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示在世界面前。 与肖向荣交谈的言语中,感受到他的 青年创作时光,觉得此时的他是幸福 的,有身处其中的快乐,体会到双向 奔赴的幸运。 十多年来,肖向荣一直跟随国家的步 伐,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都影响着 他的创作理念。于他来说,除了阅历 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看到了自己和国 家的变化以及这一切所赋予创作者 们越来越充分的民族自信。“东方美 ”这种字眼,在肖向荣眼中都是后 天而得,也需经过“提纯”。这种“提 纯式”的艺术表达在他所导演的大型 活动中都呈现得淋漓尽致。例如2019 年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为了呈现改 革开放40周年,肖向荣就联想到自行 车等具有时代印记的事物,就是想要 精确、精细地将当时国人的记忆激发 出来,达到共情的效果。这是专属于 中国人的记忆,这是“东方美学”! “请注意我没有用‘动作’,而是称 之为‘行动’,这是因为它具有目的 性!” 在谈及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时, 他也在反复强调这一观念。因为在他 看来,大部分的舞蹈作品从初始到结 束,观者都不知晓其中的内涵,在灯 光一灭的瞬间就全然忘却,这就是所 谓的“动作”。所以更想将此称为“行 动”,这些大型国家活动都是“行为 艺术”,带有鲜明的目的性,旨在向世 界表达中国。作为国庆群众游行的总 导演,他将十万群众变成了欢乐的海 洋,从而传递出当今中国欣欣向荣的 大国气象。

 

就像他近日的一篇文章《一次东方美 学的回归与超越》中,他对2022北京冬 奥会的解读一样:“如果说,2008奥运 开幕式是盛唐气象的豪放之美,那么 2022的冬奥开幕式则是‘致广大而尽 精微’宋代极简美学的素朴之风。” 无论是张艺谋还是肖向荣,可以看出 当代中国导演都在用世界性的话语 讲中国故事。“东方美学”在肖向荣这 里已然不是一个学术概念,而是是在 现代文化传播中的一种观念和行动。 “艺术与科技总是在山脚下分手,最 后又在山顶上相遇。” 从“东方之美”到“科技之感”,自从 疫情席卷全人类的生活以来,“艺术与 科技的跨界融合是否会消解掉艺术本 身”成为了艺术家争论不休的话题。 肖向荣对此并不担心。于他而言,科学 与技术之间配比关系是两个概念,并 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当说到这问题 必然会提到“艺术主体论”,如果是艺 术加点科技,又或者艺术为主体加点 科技的佐料,这是两码事,并不存在 谁是谁的配料问题。科技和艺术的问 题在今天而言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改变 艺术本质,出现一种全新的样态。 他提到法国作家福楼拜的话:“艺术 与科技总是在山脚下分手,最后又在 山顶上相遇。” “如果你觉得这个作品感受到东方美 学的削弱,那很有可能是一开始你就 对科技本身的认识产生偏差,生在这 个新时代应该学会接受新鲜事物带 来的影响。我们所观赏的传统原生态 的演出时,已经带有影像化、屏幕化 的元素,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 逆的,是大时代的趋势所带来的。” 于肖向荣而言,对待艺术与科技之间 的关系,就像对待舞蹈一般,对身体 认知不足,就会导致你对舞蹈的认知 不足。

 

 

他将此关系还联系到中国现代 舞:现代舞的出现激活传统舞蹈创 作者的想象,在创作和教学层面从 现代舞中得以借鉴。这个回答其实又 回到前面所说的“如何转变为导演 思维”。科技的在场有时正是导演所 需要的,所要营造的氛围,都是来源 于此。 “科技是可以复制的,但人的身体是 不可复制的,所以我一点不担心舞蹈 会被科技给淹没掉。” 说到这儿,肖向荣不得不谈及到他在 2016年负责完杭州g20峰会后提出的 “整体意识”,就像理查德·瓦格纳 将歌剧从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最 终整合为“整体艺术”。科技亦是“整 体艺术”,舞蹈只是部分,科技作为材 料,需要各门类的通力合作完成后产 生化合反应。 “很多观众说看完这部剧,最好看的 是群舞。对一部舞剧来说,群舞只是 ‘配菜’,但在《冼星海》这部舞剧里, 很多舞段群舞是主角,这部舞剧的精 彩呈现,特别需要一个团队的团结。” 因此,“整体艺术”的意识不仅仅存 于艺术与科技的表达中,肖向荣也在 舞台作品中诠释着同样的理念。 不应该“挑食”,要有好奇心 “艺术是天才的创造物。”德国哲学 家家康德曾下的结论,在肖向荣身上 得到了最好的证明。集“编导”“教 师”“学者”“导演”等多重身份于 一身,肖向荣似乎丝毫不ca re,因为 他是“天才”,更准确地说,是“创造 者”——creater。 “我现在其实这个身份都是被外界给 强加上去带了一些前缀的头衔,但实 际上对于我而言,我觉得最重要的就 是好奇心,对,我们特别愿意跟学生 去寻找好奇心,我们对任何未知的领 域都充满了好奇。” 戴着眼镜的他外表透着浓浓的学者 气息,但总给人一种少年的感觉。

 

观念到实践,都像孩子一样,那是一 份未被世俗染过的童心。 这种童心,同样延续到了他的课堂中: “我给他们上课,我对自己的要求就 每堂课都不一样。我们有一个大纲, 但是面对的人群不一样,我也强调让 自己每堂课上得都不一样。” 虽然舞蹈人被称为“四肢发达,头脑 简单”的时代已经过去,但社会对于 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北 京舞蹈学院前任院长吕艺生指出教 师要培养“h型人才”,在肖老师这里 已经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他育人的根 本。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但他 在北师大、北舞所做的一切、他所强 调的“培养思维模式”都体现出这一 事实。

 

 “美是无目的的快乐” 当谈及肖向荣在北舞的回忆时,他长 叹了一口气,笑了笑,望向远处的眼神 将他带回多年以前的青涩记忆。 “唉——当年真的是无忧无虑。我觉 得最重要的回忆就是简单,每天要干 的事情非常的简单,而且有一种莫名 其妙的快乐,就像后来我们老吟用康 德的话‘美是无目的的快乐’,那时候 我们完全没有任何的功利。长时间都 沉浸在这样的一个非常简单的快乐55 里边。当然痛苦有很多,比如编不出 来动作,跳不到老师要的感觉你会很 懊恼,但是实际上现在回想起来,无 论受过的这种痛苦折磨,哪怕是受过 老师们的这种一些挤兑你也好,现在 看起来都是一种财富,因为那个是我 们可能那四年里边最简单、最快乐的 时光。” 康德所说的“美”是基于“美学”的 概念而提出的,但到了肖向荣这里却 变成了一种对于人本能的心理需求的 满足。这种“快乐”,不是生理上的快 感,而是精神层面的愉悦。舞蹈艺术 给他带来了“美”的愉悦,而他也将这 种愉悦传递给了更多的学子。 除了北京舞蹈学院给他的滋养,他心 中对于“美”所产生的愉悦,最早还是 在上海舞校就读的中专时期。

 

“中专的时光于我而言痛苦并快乐 着,能让未来的自己愿意再从事舞蹈, 也让之后的自己明白不再是为了舞蹈 而去从事这个行业,而是为了能够更 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 从北京舞蹈学校编导系毕业后,这 颗“美”的种子终于有了开花结果 的契机。正值北师大筹建舞蹈系, 原本只是代课老师的肖向荣在厦门 出差,接到当时系主任周星老师的 电话,问是否愿意来北师大正式入 职。此时这棵树终于长成苍天大树, 他对那三尺讲台心生敬意,机缘巧 合让他决定成为一名专职教师,用 身体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在他看来, 美育是教育的核心,但它不可以用来 贩卖、交换或者用来进行利益驱动; 它是一种可以启发孩子的心智、想 象力、好奇心以及他们对世界看法 的方式。 “美育是慢工出细活。美育更多是推 进性的工作,老师在前面引领大家 走,不要过度开发对‘美’的定义。” 一百多年前,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第 一次在中国提出“美育”的理念。令人 感动的是,时隔百年后,肖向荣在舞 蹈教育行业中将这颗种子继续浇灌、 生根、发芽,在全国各地都绽放出似 锦的繁花。 整理采访稿之际,我反复凝视肖向 荣在舞蹈剧场所拍摄的肖像。黑白背 景,底色极暗,但是他眼神里所透出 的光却十分清澈、明亮。这束光,望 向未来与过去,折射出他心底对“艺 术家”身份的坚守。即:康德口中的 “creater”。因为是“创造者”,他凭借 先锋性的探索精神成为了舞蹈创作事 业的“未来人”,因为是“创造者”,他 始终保持一颗童心,在回溯与反思中 成为舞蹈教育行业的“守望者”。 “星辰大海,信念永恒”,就像他的舞剧 《冼星海》中人物所言,“行走在未来的” 肖向荣以一己之念一直在舞蹈的海洋中 自由徜徉,身后散落下满天的星光。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0条评论

     红色,如一面鲜艳的旗帜,飘扬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长河中。红色文
甘孜州民族歌舞团 0评论 2023-11-22
以演出为中心环节院团长要这样管理好“我的团”宋官林※本文是作者在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促进行业协作共建
舞蹈中国 0评论 2023-11-21
//7月6日-21日,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行。北京舞蹈学院作品《“为人民而
高度 0评论 2023-11-20
曾几何时,渴求自由和进步的艺术家们从上海、南京、武汉及西安等大城市来到杜甫川、柳林铺,来到延安,来到
舞蹈剧场 0评论 2023-11-20
四川省歌舞剧院建院70周年:舞蹈诗《那些时光》跨越时空展示舞蹈风采11月17日,四川省歌舞剧院建院7
舞蹈中国 0评论 2023-11-20
12月7日至10日,享誉国际的云门舞集将时隔四年再度登台国家大剧院,亮相舞止境·2023国家大剧院舞
国家大剧院 0评论 2023-11-16
2023年11月2日,美国芭蕾舞剧院演员在上海大剧院的首场演出前彩排。(美联社图片/ng han g
美国驻华大使馆 0评论 2023-11-15
《吉赛尔》《天鹅湖》《安娜·卡列尼娜》《卡门》……这些世界知名的舞剧都要来上海了快来欣赏这场优雅绝美
乐游上海 0评论 2023-11-15
大型原创舞剧《运·河》,以繁华苏州、水墨江南、千年运河为视角,用当代的舞蹈语汇、极具跨度的表现手法展
舞蹈中国 0评论 2023-06-06
11月9日,时隔10年,美国芭蕾舞剧院携10位首席归来,“芭蕾之冠”《吉赛尔》惊艳动人;11月10日
舞蹈中国 0评论 2023-11-13
从 b 站跨年晚会出圈,到新加坡巡演出海;从惊艳亮相华表奖现场,到强势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舞剧《咏
周欣怡 朱绍杰 0评论 2023-11-13
11月10日至11日,北京舞蹈家协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来自各团体会员单位及新文艺群体的12
北京舞蹈家协会 0评论 2023-11-12
为集中展示近年来陕西舞蹈艺术的发展水平,总结我省舞蹈创作取得的成绩,发现和鼓励一批舞蹈创作和表演人才
夏明勤 0评论 2023-11-10
11月6日晚,四川师范大学“心有所蜀”原创舞蹈作品荟萃亮相国家大剧院,为第十六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
舞蹈中国 0评论 2023-11-08
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的舞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舞态恣意率性,表演极具
文汇报 舞蹈中国 0评论 2023-11-0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