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家协会的“深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一个系列活动,去年做的“西藏”主题,今年做的是“内蒙古”主题。
我觉得这个方式很有意思,某种意义上这很像命题考试,题目都一样,来嘛,有本事你就来嘛。所以这也很像擂台,规则是清晰可见的,按这个规则大家上来比划,高下立判。我觉得这比那些双重标准乃至于多重标准的比赛什么的有意思,有意义得多。
而且,这是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不只是看结果的结果。或者说是一个完成了采风——创作——展示的全流程的完整的结果。
前天去看了这台名为《蓝蓝的天空——原创内蒙古题材舞蹈作品展演》的展演,相当意外,因为看到了不少好作品。前两天写了一篇《没有喝酒的民间舞》,看来我是杞人忧天了,至少,我在这台展演中,看到了勃勃的生机和无限的希望。
而且很久没有看小节目了,小节目因为时长的限制,容量的限制,更像短兵相接,电光火石间就要刺刀见红,所以需要更多的聪明,所以看起来也更过瘾。
开篇第一个节目是群舞 《我们看见了鸿雁》,编导:谢飞、姚磊。演出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这个舞蹈一开场,就把我给震了,原本我以为这又是一台《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性质的晚会,没想到,上来就是一帮现代装的年轻人去草原采风的画面。
编导非常聪明地用一个道具方向盘就营造了一车欢歌笑语的现代年轻人去到草原的景象。这画面让我想起了《飞跃疯人院》、想起了《飞跃老人院》中那些被囚禁的疯子、老人,他们乘坐大巴逃离都市逃离日常生活逃离所谓规则的画面,而且还让我想起了费波曾经的一个作品《长征长征》,同样是回忆,同样是主旋律,同样是正能量,当然也可以做得包括让年轻人都喜闻乐见。真好。
可惜,这个节目前面是真好,包括蒙古舞蹈元素的现代运用,相当自然,但是后面却散了,我不知道这个作品是不是想怀念伟大的民间舞艺术家——贾作光,是不是想讲述一帮年轻人去到草原追寻他的足迹的故事,但后面就模糊了:找什么呢?找到了要怎样呢?后来呢?这些后面就都比较模糊了,被简单的情绪模糊了主题,我想这主要是作品宏观结构设计的问题,也有情绪情感归向的问题。其实很简单,你要说什么?是找寻?还是传承?主题明确一点可能结构就能完整了。
所以,可惜了,但我认为《我们看见了鸿雁》还是打造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如果后面能够重新调整,增强其作品的深意,应该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作品。所以目前,我认为这个作品算半个好作品吧,一开头是个爆款文章的范儿,后面却可惜了。
但我认为这个节目找到了蒙古的一个灵魂,那就是:热情。此刻这台演出已经把我的兴趣调起来了,那么我们继续看。
第四个作品群舞 《战马》,编导:苏娅菲、柯书剑、张惟。演出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歌舞团。一看这个名字立刻想到了话剧的《战马》,想到了电影的《战马》,心里想:看他们怎么演绎吧。
上来第一个亮相就让我暗喝了一声:有趣。这匹“战马”由一个“马头”,一个“马尾”,4个演员演绎的“马身子”组成,讲述了一个小战士爱马、训马最后和马成为亲密战友的小故事。这个作品为什么好?首先在于题材的这个点找得好,切入得高级。
讲戍边,讲部队题材我们经常会过于一本正经,我们很多编导时常忘记了钢铁战士也是人,也有人的情感。而且在如何处理部队与当地老百姓,与当地文化的问题上,我们也往往流于套路,要么是《翻身农奴把歌唱》,要么是《我为亲人洗衣裳》,而对于他们驻守的那片土地,对于他们驻守的那片土地的文化的切入点却鲜有深入。
这个逻辑其实很简单:他们为什么会远离父母来到边疆保家卫国?正是因为祖国的山河壮丽,正是因为这片土地的文化令人骄傲,因为有爱,所以才能心甘情愿地付出和牺牲。
群舞《战马》找到了一个很高级的点,那就是,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改变,重新塑造了一个人,一个汉族新兵来到内蒙,在生活中被这片土地的豪迈,被这战马的生命力所感染,从而成长为一名勇敢的边防战士。这正是类似新疆、西藏、内蒙的边疆会有的一个神奇的力量,这些地方的大自然和人文传统深刻地影响和改造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尤其是以前生活在内地的汉族,他们多半都会被这片土地,以及这里的人和情所感染改变。
一个男孩如何成长为男人,一个年轻人如何成长为战士。这构成了这个作品的核心逻辑,群舞《战马》找到了这个高级的点,但是在成长这个层面上后面稍微还显得有些不够。
前面的人与马的交流,情感、情趣的展示都很好,但最后还缺一点点拔高的点,还缺少一笔:在嘹亮的军号中,人马合一奔向远方的劲头。
但整体来说,这个作品还是相当不错,尤其是关于那匹马的设计,在一个形象和群舞之间来回切换自如,在拟人化在风格化(蒙古族舞蹈语汇的置入)方面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这不仅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作品,军艺余粟力编导的群舞《新军靴》(最早是个独舞《新靴子》),同样是一个特别小的切入点,一个维吾尔族新兵领到了一双新的军靴,由此将维吾尔族舞蹈元素,年轻人的骄傲、热情,军营生活的情趣表现无遗。
所以,我早就说过了:主旋律题材不是问题,没有不好的题材,只有缺乏生活缺乏想象力的创作者。
同样,《战马》在对于传统蒙古族舞蹈语汇的运用上相当自如,这点让我尤为吃惊,也看到了传统舞蹈语汇运用的无限可能性。
而且我认为这个舞蹈找到了蒙古族的另外一个灵魂:乐观。
第五个作品群舞:《国家的孩子》,编导:吕梓民,演出单位:内蒙古艺术学院乌兰牧骑舞蹈团、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
一看到这个名字,一听见黑暗中画外音说:这是当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三千上海孤儿到内蒙,被当地人收养的故事。我第一反应就是:“矫情。”而且快速地先入为主地我就想:“为什么要说话?因为舞蹈说不清楚?这有什么意义呢?这种题材怎么表现呢?估计又是老生常谈吧。”。
结果,开篇第一个调度,就立刻颠覆了我的偏见:伴随着画外音的结束,定点光中一个中年男人拿着行囊站在一辆勒勒车前面,他扶了一下眼镜,遥望远方,然后他坐上勒勒车,伴随着一声火车的长鸣,勒勒车向舞台后区拉去,一群蒙古族的老乡围了上来,遮挡了现在时空的勒勒车,变成当时时空中在车站等待上海孤儿到来的期盼的背影,一秒钟就穿越时空,高级!
这个作品最为高级的就是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实在是运用得纯熟而高级,是的,我再次使用了这个词——高级。在分割时空,讲述故事,推进剧情的各个层面编导都用这种蒙太奇的手法来进行了极其简洁而又非常有效的处理。
看这个舞蹈作品,完全就是在看一部电影的感觉。这是我推崇备至的舞台表现手段,因为我始终认为现代观众的审美已经被影视彻底改变了,还是那句话,一个老太太可能不知道什么是蒙太奇,但是她天天都在看《新闻联播》,天天都在看《非诚勿扰》,她看的就是蒙太奇,她早已经不知不觉中习惯了这样的表达方式了。
而多年以来一直纠缠舞蹈界的问题:舞蹈难于叙事。我想,如果用蒙太奇的方式,其实舞蹈并不难于叙事。这让我想起两个作品,一个是当年张艺谋给中芭排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别的不说,单就叙事这一点上就不知道高出当时的舞蹈界多少层楼。另外想起的一个作品是03年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中,辽芭的一个舞剧《末代皇帝》,编导是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的编导。当时我看那个舞剧的时候也是惊了,因为我在舞台上看到了电影的效果,多维度的表达,多线性的叙述,蒙太奇手法是如此地丰富了舞蹈舞台的时间与空间。
所以《国家的孩子》的确又再次让我在舞台上看到了这种电影式的表现,非常的好。
编导相当聪明,用一个回忆的人,一辆勒勒车,一群人分别构筑了三个同时存在的时空,而且通过交织的舞段彻底打破了这些时空之间的阻隔,于是,那些被禁锢在其中的情感伴随着这打破汹涌而出,穿越时光,飞跃万水千山,造成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回忆者是现在的时空,群舞是当时的时空,而勒勒车是一个恒定的时空。勒勒车的运用尤其高级,它是虚的:好像永不停歇的时间,好像年轮。它又是实的:它就是当年到草原来的那一辆,它就是当年离开草原去的那一辆,它就是今天我再回来的这一辆。虚与实来回切换,增加了物是人非的激素,给予了情感汹涌的更大的空间。
我真心没想到这个作品如此的好,好到,剩下的舞蹈动作都已经不重要了,当然了,舞蹈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情感,有了情感,有了能够引起共鸣,让人感同身受的情感才是真正的目的,其他的只是过程和途径罢了。
现在,再说一万遍,你明白皮娜说的:“我不在乎怎么动,我在乎为什么动。”了吗?吗?吗?
而且我早就说过了:舞蹈作品一定要有结构,那怕他是一个一分钟的舞蹈,他也可以有结构,他也应该有结构。而且,不要害怕和拒绝复杂的结构,表现不出来,还是你想象力不够,功力不够,相信我,舞蹈语汇可以说任何事情,真的,而且舞蹈语汇可以说语言文字都说不清的事情,这才是舞蹈的魅力之所在。
这个短短的几分钟的舞蹈作品,却呈现出了一台舞剧的结构和情感量,让我们在舞台上宛如看了一部电影。所以这个作品让我记住了一个编导的名字——吕梓民。
如果说一定要提一点点建议的话,我觉得在离别的那一场,老妈妈的舞蹈动作稍微有点不太贴切(就是视频中8分25秒开始的那一组动作),起范儿稍微学院派了一点点,一个蒙古族老母亲可能不会这样去表达她的离别之情,这个点,我觉得可以找寻一个更加生活化的动作来作为动作的发展动机,然后再往下过渡。
这个作品真好,因为他找到了蒙古族的另外一个灵魂:博大。
开篇我就说了,这个展演很像一个相同题目的考试,也像一场可以随意下场的擂台比武,所以我更敬佩那些已经成名成家的编导,愿意放下身段来和年轻后辈切磋。
第六个作品《老雁》,编导:田露,表演单位:北京舞蹈学院。田露老师是民间舞界早已成名的大家,这个双人舞作品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其一,她的切入点。这支舞表现了什么?表现了在一个也许是寒冷的牧区的冬天,一个孤独的老人,在蒙古包里回忆他年轻时候的恋人。就这个?就这个。这个点特别好,为什么?因为这切入的是人性。
我们传统晚会蒙古族舞蹈是什么呢?顶碗、筷子、盛装,有问题吗?没问题,但在蒙古族,或者说在人类的族群的表情和心情中那只是一个维度,那只是一个层面。我们以前的问题是,我们把所有的地域所有的民族都变成了《社员都是向阳花》,《社员都是向阳花》有问题吗?没有问题,问题是你怎么区别,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的那些不同的表情和心情。
《老雁》选择了这样一个以前我们的民族民间舞基本不会涉猎的点,但是却带给我们了巨大的人性的震撼。
我们突然想起很多,我们也曾年轻过,我们也许正在年轻着,我们也曾爱过一个姑娘,那个姑娘好像天边的云霞,好像飞翔的大雁,曾经我策马奔腾红尘有你,而后,却劳燕分飞天各一方。这就是悲剧的力量,这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力量,明知昨日之美好不复重来,却又心心念念魂牵梦绕。
这让我想起了张承志的小说《黑骏马》,我想,当小说中的男主角“我”——白音宝力格老了的时候,在一个冬天的蒙古包里,想起他曾经生命中的爱人——索米娅的时候,就是这支舞所要表达的东西。
所以,黑骏马只是讲的一匹马吗?不,他还是一首古老的牧歌,不,他讲的,更是一段深情。而这种深情,古往今来,并无不同,《老雁》,还记得元好问的《雁丘词》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他们说的,难道不是同一种情感吗?
在技法上,双人舞《老雁》采用了限制的方式,这让我不禁想起了高成明老师的《守望》,反其道而行之,却用限制打开了时间、空间和心理的辽阔。
蒙古草原是那样的辽阔,人的一生是那样的复杂,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怎么在几分钟内表达清楚?一盏灯,一张凳,一个老人,一段回忆,却已足够。
所以,好。因为她找到了蒙古族的另外一个灵魂:孤独。
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些担心,因为在进场之前我才知道,王玫也创作了一个作品。这么多好作品在这前头放着,王玫怎么办?我真的有点怕她要马失前蹄了,但我又在心里真心地佩服她,佩服她能够不被声名所累,不被世俗绑架,敢于——玩。
好吧,王玫不愧是王玫,永远不按常理出牌。第八个作品《希格希日-独树》,《希格希日》编导:王玫,表演:何燕敏、王玫。《独树》编导:王玫,胡尔班阿勒•赛力克、呼拉来•马合沙提,表演: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这个作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希格希日》,是一个视频舞蹈。
视频舞蹈——《希格希日》
好吧,算你狠,先从形式上你就赢了。这个视频舞蹈大概就是王玫和何燕敏两个人走在深秋的蒙古草原上,穿着普通的汉族的衣服,正常地走着,然后看见荒野里有两个小板凳,两个老女人意气风发地坐了上去,就坐在凳子上跳了一段舞。跳得像两个疯婆子一样,跳得像两个老顽童一样,跳得下面满场的男女老少尖叫不已。
你知道吗?我现在看王玫,觉得她的人生和她的艺术已经又走到了另外一个境界了,那就是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有点真觉悟,有点大自在的意思了。
那年看她在练功房的把杆下坐着跳舞就有点这种意思了。但那个时候还能感受到忧伤,而现在,已经超越了忧伤这种层面的情感了,这就是觉悟,这就是皮娜在《穆勒咖啡馆》的那种感觉,真的,返璞归真了。
曾经我们从无到有,努力从零到一,然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后最后的觉悟却是万物归一,又回到一,而此刻的这个“一”和当年的那个“一”,有相似,但却又大不同。王玫现在就有这个万物归一的“一”了,有点到了怎么都对,随心所欲的地步了。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武侠小说中剑魔独孤求败(就是写《独孤九剑》那哥们)的境界,“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悔恨无已,乃弃之深谷。”,什么是紫薇软剑?锋利无比的利剑,三十岁以前砍人,仰仗的是剑的炫酷与锋利。
四十岁之前他用玄铁重剑,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基本就是把剑当棍来用,这个时候砍人就是抡根大铁棒到处给人当头棒喝了。
最后是什么阶段?“ 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最后就是“无剑”的阶段——无剑胜有剑。
说的是剑,说的是武术,说的其实就是舞功。王玫现在已经不需要“剑”了,这“剑”说的就是各种花哨的灯服道效化,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灵感到了,气场到了,逮什么玩什么,玩什么都可以摧枯拉朽无坚不摧了。
这就是我看《希格希日》的感觉,如果说以前我还能看到王玫刻意的与世独立或者按捺不住的反叛的话,在这支舞里,已经没有了痕迹,两个老娘们儿坐在荒原的板凳上,迎着夕阳,意气风发,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下面已经尖叫一片,颠倒众生,这是什么?这就是大师范儿了。
曾经有一次和一个王玫的学生喝酒聊天,喝到酒酣耳热,丫居然说:“编到有一个阶段,我根本不在乎观众的掌声了,为什么?因为我知道我要得到他们的掌声太容易了,所以我就想干点别的,真的想干点除了获得掌声之外的别的……”。
得到观众的掌声太容易了?妈的!我想很多编导想杀了他的心都有,这就好像一个怎么吃都不会胖的家伙忧郁地夹了一块滋滋儿冒油的红烧肉然后给喝凉水都长二斤的你说:“唉,真烦,人家就想长点肉,好痛苦,好痛苦……”姥姥!好吧,这就是王玫技法的魅力,的确,她所教授的编舞技法的确很快就能形成一个掌控观众的心理节奏,从而控制他们,剩下的就是该服的服,该跪的跪,该尖叫的尖叫,该鼓掌的鼓掌的事儿了。
但是,这是王玫的舞功,她的弟子们后来有好多沉迷于此(轻而易举就可以名利双收,为啥不用?),不能自拔,难以突破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但到了这个境界,的确,就需要探索掌声以外的东西了。《希格希日》不是家里有矿的炫耀,她真的是在开启另外一种探索,探索如何用最简单最自然的方式来表达最复杂最曲折的人的内心世界,就好像你爱一个人,其实只需要把她拥在怀里深吻就可以了,以前我们都会,这原本是本能,后来,不知道怎么,我们就都忘了。
这,就是她和这个作品的价值,而且这种探索还使用的是当地语言——蒙古族的舞蹈语汇。而且还用了视频舞蹈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偶然或者是技术层面的考虑吧,但是也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跨界的实验与交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在这个作品中也找到了一个蒙古族的灵魂,那个灵魂叫:“自我”。
相比之下,后面的群舞《独树》在我看来则是更倾向于炫技的一个作品,所有的技法其实在她以前的作品中大概都看见过,但是没办法,有些东西就是一招鲜吃遍天,但关键是你得先把这一招找出来。
当然,比起《天鹅湖记》的时候(那个时候我认为她是一个不会讲笑话的人),王玫也更王玫了,王玫也更坏了,此刻的王玫变成了王朔。她一脸坏笑地说,来来来,我给你讲一段蒙古的爱情。怎么讲呢?先溜达吧,是的,你没听错,主题动作就是溜达,有多垮就多垮地满台溜达吧,在这荒凉的草原上溜达,在这薄情荒诞的世上溜达,直到遇见了你命中注定的那个人。
我太他妈的喜欢她对那些对恋人的人物设计了,太他妈的喜欢他们的主题动作的设计了。女孩披着个棉被一样的大袍子,就这么披头散发地用一条腿跨在男孩的手上,赖不叽叽地黏在男孩的身边,像极了爱的日常,不化妆不假装,好像不用出门见人的周末,看了通宵的美剧,他打了通宵的电游,昨晚我们都喝多了,然后下午两点的阳光从窗帘的缝隙中照了进来,我还是不想起床,我只想赖在他的身边,穿着内裤,也许什么都没穿。而他,那个男孩,也醒了,可能点了一支烟,宿醉还有些上头,他假装着正经假装着成熟,这个时候他一定不会看你的,但你就喜欢看他装逼的样子,看他装着可以搞定一切的样子,看他装着完全不在乎你的假深沉的样子,“你这个傻×”,你心里默默地说:“我怎么那么爱你……我知道现在的我就是个白痴,但是我就愿意……”……你看得那样的入迷,直到太阳西下,直到送外卖的电话打断了这人生最美好之一的宁静。
这像什么?这好像布尔乔亚,这好像垮掉的一代,这好像当年的嬉皮士,他们盘着长发,不分男女,光着屁股,为爱而爱,去你妈的所有的道貌岸然。在那一刻,世界只有彼此,尽管不能天长地久,但那一刻却就是整个世界,就是永恒的爱与幸福。
《独树》?什么是独树?独树一帜吧。你看见过草原上的独树吗?她就这么突兀地站在那里,她就这么劈空地出现在那里,这就好像王玫,“她好像一颗钉子啊,站在人群中。”我说,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害怕她或者烦她了吗?她经常性地不自觉地以一己之力戳破人家费尽心机苦心经营起来的谎言和幻境,这多他妈的讨厌啊。更讨厌的居然还有一帮人无限崇拜她,想要成为她;更更讨厌的是还有像我这样的人没事儿就分析她吹捧她,真是想想都讨厌。
但是现在我想给你们说的是,现在有个天大的捡漏的机会:这么大的一个大宝贝儿现在——闲着呢。我如果是哪个院校的领导,我如果是哪个院团的老大,我告诉你,毫不犹疑,麻利儿的我就一个滑跪跪到她家门口去,风吹雨打都不起来,谁劝都没用,谁来都不好使,就跟那死磕,直到她答应到我的学院来上课为止,直到她答应到我的舞团来排作品,为止。
您还甭废话,高工资开着,助教、助理团队伺候着,想招什么生招什么生,想教什么教什么。想要多少钱排戏,拿去拿去,和艺术比起来,别拿这些破事儿来烦我(我唯一担心就是怕她花不完),你只需要把这大师往你那一放,齐活儿,我告你,未来中国舞蹈史上必然有你一笔,所以想什么呢?多好的事儿啊,这以后绝对是能跟三顾茅庐齐名的求贤若渴的舞林佳话啊。
所以,我只能帮你们到这个份儿上了,活宝就在你们的面前,你们自己看着办吧,我为什么不跪?我倒是想跪啊,可惜我的家里没有草原啊。要有,你等着,我不给她建个舞团我不给她盖个剧场,我都不好意思叫单腿蹲。
所以整个展演的节目顺序安排其实是应该调整一下的,王玫这个作品应该放到最后,因为她的作品所展现的是一种实验性,代表着未来。
当然也有个倒霉孩子跟我说看完王玫的作品,就没有心思看其他的作品了,看什么都觉得假和做作了。喂,你哪个学校的,瞎他妈说什么大实话。
所以王玫的作品为什么好?因为她还找到了蒙古族的另外一个灵魂:世界性。
整个这一台展演真的是近年来看到的超高水准的演出。其中还有未曾仔细分析的其他作品中也有不少零碎的亮点,真的是非常开心,看到这么多的好作品,看到这么多优秀的编导,看到这么旺盛的创作欲,看到这么多的可能性。真好!
所以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中国舞蹈家协会牛了吗?这就是行业龙头,这就是视野,这就是格局,这就是导向,这的确不是一个单个的学院或者单个院团能够完成的任务。希望中国舞协的“深扎”系列继续下去,从而带动整个中国舞蹈界,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发掘、整理、保护、研究、创作、思考、评论、教学、探索。
看完演出,完全停不下来,于是直接约了三五好友,去到“塔林小馆”,一壶蒙古二锅头,两斤手把肉,牛窝骨,羊肉包子,风干肉……
所以,哥们儿,大哥、大爷、大妈?我说的是——“酒”吗?我说的是——情怀。我说的是如果您能够集齐蒙古族的“乐观”、“热情”、“博大”、“孤独”、“自我”、“世界性”,您就触及到了蒙古族的灵魂,你就可以真正展现蒙古的精神,你就拥有了无限的可能性,然后,你就可以召唤神龙了。好好加油吧,长生天会看着你,看着我,看着我们的。
01/群舞 《我们看见了鸿雁》
编 导:谢 飞 姚 磊
服装设计:李 昆
主 演:赵 焱
演出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
音乐素材选自杭盖乐队专辑《鸿雁》之《鸿雁》,贺西格专辑《马头琴声》之《鄂尔多斯舞曲》,阿鲲专辑《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之《初》、《舌尖上的新年》之《平凡人家》。
02/群舞 《小巴特尔与喜羊羊》
编 导:阿格尔
作 曲:青克勒图 巴·那日苏
服装设计:吴少华
主 演:古庆特古斯 乌哈日拉 特日格尔
萨恩其尔
演出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民族演艺集团民族歌舞剧院
03/群舞 《寻鹿》
编 导:丁 然
服装设计:李 彦
主 演:张 颖 林天晔 伍永轩 吴富莉
演出单位: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
音乐素材选自专辑《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 ,s stone》之《fluffy ,s harp》
《the arrival of baby harry》, 专辑《赛德克·巴莱》之《复仇》,专辑《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之《drive away》。
04/群舞 《战马》
编 导:苏娅菲 柯书剑 张 惟
编 曲:李世成
服装设计:孔晓晓
表演者:李源欣鑫 李一蒙 王子恩 白宏伟 巴音乌拉 左欣然
廖 志
演出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歌舞团
音乐素材选自疆专辑《疆·牧歌》之《图瓦口弦曲》, 奈热乐队专辑《nair》之《吉祥》, namagar专辑《hatar》之《hadadaa》, 朝克吉勒图专辑《蒙古心弦·马头琴》之《天边》。
05/群舞 《国家的孩子》
编 导:吕梓民
作 曲:秦洪宇
服装设计:李 昆 林子木
舞蹈排练:乌日娜
主 演:柴拉干 特日格勒 乌力吉宝音 苏明辉海拉罕
演出单位:内蒙古艺术学院乌兰牧骑舞蹈团
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
06/双人舞 《老雁》
编 导:田 露
服装设计:崔晓东
表演者:洛松丁增 冯敬雅
演出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音乐素材选自《从走马到老雁》、专辑《let the mount burkhan khaldun bless you》之《o', land of mine, horse of mine》。
07/群舞 《老家有座蒙古包》
编 导:张国忠 呼格吉勒图
作 曲:张永立
服装设计:斯日古楞
主 演:毕希日乐图 萨日娜 傲特根巴雅尔
演出单位: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
08/群舞 《希格希日-独树》
《希格希日》
编 导:王 玫
表演者:何燕敏 王 玫
摄 影:李 青 孙祎龙 黄建国
音乐素材选自杭盖乐队专辑《远走的人》之《希格希日》。
《独树》
编 导:王 玫 胡尔班阿勒·赛力克 呼拉来·马合沙提
服装设计:李 昆
演出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
音乐素材选自斯琴格日乐专辑《织谣ⅱ》之《独树》。
09/群舞 《最后的牧歌》
编 导:王 舸 贺 婷
服装设计:王雪莹
主 演:拉巴扎西 赵 磊 巴音乌拉 汤琪琪 孙 悦
演出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
音乐素材选自铁骑乐队专辑《蒙古帝国》之《远古时代》《中世纪时代》《工业原子时代》, 博乙吉悍·阿茹汗专辑《阿爸的背影》之《牧歌》。
10/群舞 《额尔古纳河》
编 导:沙呷阿依 沙呷俊楠 牛嗣萱
作 曲:李世成
服装设计:陈晓君
主 演:李美静 郝雪妍 赵浩洋
演出单位: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11/群舞《在路上》
编 导:张 珅 柳 雯
编 曲:娜哈娅
服装设计:雷晋巍
造型设计:刘 雅
主 演:李晓慧 江静茹
演出单位:四川青年艺术剧团
音乐素材选自《八月的鲜花》《圆顶帽子》《遥远的妈妈》。
12/原生态演唱 《神奇的双合尔山》
词 曲:阿拉达日图
表 演:双合尔组合
主 唱:阿 民
马头琴手:文 明 胡日查 青格尔
托布秀尔:阿拉达日图 那日苏
蒙古鼓:姗 丹
手 鼓:特日格乐
吉 他:吴囿萱
大 马:张永刚
表演者:姜铁红 冯敬雅 呼格吉勒图 拉巴扎西 赵 磊 阿格尔 毕希日乐图 李晓慧 高佳音 李源欣鑫 特日格勒 柴拉干 郝雪妍
演职人员
总监制: 李 屹
总顾问: 白淑湘 赵汝蘅
艺术总监:冯双白
总策划: 罗 斌 邓光辉 刘尚军 张 宇
总统筹: 夏小虎 柳 斌 张 萍
统 筹: 柯洪坤 徐 晰 雷 娟 南飞雁
总导演: 王 舸
舞台监督: 张 帆 李毅源
导演助理: 孟志恒
导演组: 李毅源(兼) 张 帆(兼) 张 珅 柳 雯
舞美灯光总监: 蒙 秦
舞美视频设计: 张海峰 王珊珊 刘信佑
灯光设计: 金 海
视频总监: 黄 术
视频文稿: 王洁琼
视频编辑: 徐梦麟 袁 潇 邰晨阳
音响设计: 刘 勃
前台主任: 徐文静 周西雨
后台主任: 王 杰
协 调: 姜 军 赵娉子 伏小建
宣传统筹: 胡耀华
宣 传: 朱苗苗 徐诗迪
剧 务: 吴 丹 徐 雯 龙 腾 郭宸宇 周 洁
支持单位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艺频道《舞蹈世界》栏目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中央民族歌舞团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
北京舞蹈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
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民族演艺集团民族歌舞剧院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乌兰牧骑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
四川青年艺术剧团
鸣谢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舞蹈家协会
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
北京东剧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北京艺典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北京易艺科技有限公司
视频、照片来源于中国舞蹈家协会授权
视频直播链接来源:爱奇艺
剧照摄影师:刘海栋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